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1 城市修补 | 第14页 |
1.2.2 老旧社区 | 第14页 |
1.2.3 社区外环境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1 城市修补理论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4.2 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研究框 | 第21-22页 |
2 社区外环境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2.1 老旧社区外环境更新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1.1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2页 |
2.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2-23页 |
2.1.3 社区设计理论 | 第23页 |
2.2 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实践案例分析 | 第23-28页 |
2.2.1 格林威尔老旧社区改造 | 第23-25页 |
2.2.3 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规划改造 | 第25-28页 |
2.3 老旧社区外环境改造要素的基本特征 | 第28-31页 |
2.3.1 多样的活动空间 | 第28-29页 |
2.3.2 通达的道路空间 | 第29页 |
2.3.3 舒适的绿化环境 | 第29页 |
2.3.4 完备的配套设施 | 第29-30页 |
2.3.5 良好的人文环境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国棉厂社区居民活动特征及需求分析 | 第32-44页 |
3.1 研究对象选取 | 第32-34页 |
3.1.1 选取范围 | 第32页 |
3.1.2 选取依据 | 第32-33页 |
3.1.3 调研内容 | 第33-34页 |
3.2 社区概况 | 第34-36页 |
3.2.1 社区建设历程 | 第34页 |
3.2.2 社区居民属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 社区居民活动及空间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3.3.1 居民活动的类型 | 第36-38页 |
3.3.2 居民活动时间特征 | 第38-39页 |
3.3.3 居民活动空间选择 | 第39-40页 |
3.4 社区居民需求分析 | 第40-43页 |
3.4.1 居民对社区外环境评价及需求调查 | 第40-42页 |
3.4.2 居民对社区外环境需求总结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国棉厂社区外环境更新基本思路 | 第44-62页 |
4.1 社区外环境空间要素分析 | 第44-57页 |
4.1.1 公共活动空间 | 第44-51页 |
4.1.2 道路空间 | 第51-53页 |
4.1.3 绿化空间 | 第53-54页 |
4.1.4 配套设施 | 第54-56页 |
4.1.5 人文环境 | 第56-57页 |
4.2 社区外环境更新原则 | 第57-58页 |
4.3 社区外环境更新目标 | 第58页 |
4.4 社区外环境更新策略 | 第58-61页 |
4.4.1 社区外环境修补思路 | 第58-59页 |
4.4.2 既有环境修复策略 | 第59-60页 |
4.4.3 社区文脉保护策略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社区外环境更新设计 | 第62-76页 |
5.1 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设计 | 第62-66页 |
5.1.1 公共活动空间整体规划 | 第62-63页 |
5.1.2 现有活动空间安全舒适性整治 | 第63-65页 |
5.1.3 闲置空间多样化补充 | 第65-66页 |
5.2 道路空间更新设计 | 第66-68页 |
5.2.1 改善道路空间安全性 | 第66-67页 |
5.2.2 提升道路空间便利性 | 第67-68页 |
5.3 绿化空间更新设计 | 第68-70页 |
5.3.1 绿化空间多样性改造 | 第68-69页 |
5.3.2 增设互动性绿化空间 | 第69-70页 |
5.4 配套设施更新设计 | 第70-74页 |
5.4.1 停车场地 | 第70页 |
5.4.2 市政设施 | 第70-71页 |
5.4.3 环境设施 | 第71-74页 |
5.5 人文环境更新设计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