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 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2.1 弹性城市概念 | 第12-14页 |
1.2.2 弹性城市的内涵 | 第14-15页 |
1.2.3 弹性城市指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 研究区域、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区域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 | 第20-29页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1.1 弹性城市内涵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1页 |
2.1.3 弹性城市规划研究 | 第21-22页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2.1 弹性城市内涵研究 | 第22页 |
2.2.2 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2-23页 |
2.2.3 弹性城市规划研究 | 第23-24页 |
2.3 弹性城市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2.3.1 弹性理论 | 第25-26页 |
2.3.2 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理论 | 第26页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3.4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7页 |
2.3.5 精明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2.3.6 协同理论 | 第28页 |
2.3.7 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28-29页 |
3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66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1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29页 |
3.1.2 自然条件 | 第29-30页 |
3.1.3 社会发展情况 | 第30页 |
3.1.4 经济发展情况 | 第30页 |
3.1.5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30页 |
3.1.6 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 第30-31页 |
3.1.7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城市建设现状 | 第31页 |
3.2 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51页 |
3.2.1 弹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1-32页 |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32-33页 |
3.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3-45页 |
3.2.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5-47页 |
3.2.5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 第47-51页 |
3.3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评价及分析 | 第51-60页 |
3.3.1 城市子系统弹性演变分析 | 第51-58页 |
3.3.2 城市综合弹性变化分析 | 第58-60页 |
3.4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6页 |
3.4.1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3.4.2 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计算 | 第61-65页 |
3.4.3 城市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66页 |
4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城市规划策略 | 第66-82页 |
4.1 弹性城市规划策略提出的原则和过程 | 第66-67页 |
4.1.1 弹性城市规划策略提出的原则 | 第66页 |
4.1.2 弹性城市规划策略提出的过程 | 第66-67页 |
4.2 相关弹性城市建设经验 | 第67-71页 |
4.2.1 上海、新加坡等地留白空间 | 第67-68页 |
4.2.2 武汉、上海生态控制线的分级管控 | 第68-70页 |
4.2.3 相关经验可借鉴之处 | 第70-71页 |
4.3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弹性城市规划策略 | 第71-82页 |
4.3.1 提高工程弹性的对策 | 第71-77页 |
4.3.2 提高生态弹性的对策 | 第77-79页 |
4.3.3 提高经济弹性的对策 | 第79-80页 |
4.3.4 提高社会弹性的对策 | 第80-8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讨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