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宽带圆极化天线的评价标准 | 第14-16页 |
1.3 圆极化天线形式及研究进展 | 第16-30页 |
1.3.1 圆极化MED天线 | 第16-17页 |
1.3.2 圆极化微带环形天线 | 第17-19页 |
1.3.3 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 | 第19-26页 |
1.3.4 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阵列 | 第26-3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30-33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30-31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超宽带双圆极化电磁偶极子(MED)天线 | 第33-57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改进的超宽带双线极化MED天线 | 第34-44页 |
2.2.1 新型MED天线的设计原理 | 第34-36页 |
2.2.2 改进的超宽带双线极化MED天线的结构 | 第36-38页 |
2.2.3 改进的超宽带双线极化MED天线的结构参数分析 | 第38-42页 |
2.2.4 改进的超宽带双线极化MED天线的仿真结果 | 第42-44页 |
2.3 超宽带小型化六枝节微带混合电桥 | 第44-50页 |
2.3.1 多枝节定向耦合器的设计原理 | 第44-46页 |
2.3.2 超宽带小型化六枝节微带混合电桥的设计 | 第46-48页 |
2.3.3 超宽带小型化六枝节微带混合电桥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48-50页 |
2.4 超宽带双圆极化MED天线 | 第50-55页 |
2.4.1 超宽带双圆极化MED天线的结构 | 第50-51页 |
2.4.2 超宽带双圆极化MED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51-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基于小圆弧地的圆极化单片单馈环形天线的改良方法 | 第57-81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圆极化单片单馈环形天线 | 第58-63页 |
3.2.1 圆极化环形天线的辐射理论 | 第58-59页 |
3.2.2 圆极化单片单馈环形天线的频域辐射模型 | 第59-63页 |
3.3 基于小圆弧地的圆极化单片单馈环形天线 | 第63-69页 |
3.3.1 基于小圆弧地的圆极化单片单馈环形天线的基础结构 | 第63-64页 |
3.3.2 基于小圆弧地的圆极化单片单馈环形天线的优势 | 第64-69页 |
3.4 基于小圆弧地的圆极化单片单馈指数渐变环形天线 | 第69-80页 |
3.4.1 基于小圆弧地的圆极化单片单馈指数渐变环形天线的基础结构 | 第69-70页 |
3.4.2 小圆弧地角度的设计 | 第70-73页 |
3.4.3 改良了带宽的小圆弧地单片单馈指数渐变环形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73-76页 |
3.4.4 改良了方向图的小圆弧地单片单馈指数渐变环形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76-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宽带宽波束圆极化贴片天线 | 第81-107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2 缝隙耦合贴片天线理论 | 第82-85页 |
4.3 宽带宽波束双圆极化贴片天线 | 第85-93页 |
4.3.1 宽带宽波束双圆极化贴片天线的结构 | 第86-87页 |
4.3.2 宽带宽波束双圆极化贴片天线的设计原理 | 第87-89页 |
4.3.3 宽带宽波束双圆极化贴片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89-93页 |
4.4 宽带宽波束单圆极化贴片天线 | 第93-104页 |
4.4.1 宽带宽波束单圆极化贴片天线的结构 | 第93-95页 |
4.4.2 宽带宽波束单圆极化贴片天线的设计原理 | 第95-100页 |
4.4.3 宽带宽波束单圆极化贴片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100-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高增益和赋形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 | 第107-137页 |
5.1 引言 | 第107-108页 |
5.2 高增益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 | 第108-120页 |
5.2.1 顺序旋转阵列理论 | 第108-110页 |
5.2.2 高增益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的设计 | 第110-116页 |
5.2.3 高增益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116-120页 |
5.3 赋形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 | 第120-134页 |
5.3.1 赋形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的赋形目标 | 第121-123页 |
5.3.2 赋形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的设计 | 第123-130页 |
5.3.3 赋形宽带圆极化贴片天线阵列的仿真和测试结果 | 第130-1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137-13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 第153-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