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太子参简介 | 第11-13页 |
1.1.1 太子参植物学特征 | 第11页 |
1.1.2 太子参生物学特征 | 第11-13页 |
1.2 太子参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选种留种 | 第13页 |
1.2.2 种植模式 | 第13-14页 |
1.2.3 田间管理 | 第14-15页 |
1.2.4 太子参连作障碍 | 第15页 |
1.3 太子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太子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5 太子参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6 多效唑应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地点 | 第19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1 播种量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2 多效唑浸种试验设计 | 第20页 |
2.4 试验测定指标 | 第20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5.1 田间种植管理 | 第20页 |
2.5.2 试验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7页 |
3.1 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与质量的影响 | 第22-37页 |
3.1.1 2016年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2-26页 |
3.1.2 2017年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6-31页 |
3.1.3 2016年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 2017年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5 2016年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质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6 2017年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质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 多效唑浸种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与质量的影响 | 第37-47页 |
3.2.1 多效唑浸种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7-43页 |
3.2.2 多效唑浸种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多效唑浸种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质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7-52页 |
4.1 讨论 | 第47-50页 |
4.1.1 太子参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 第47页 |
4.1.2 太子参品种(系)适宜播种量研究 | 第47-50页 |
4.1.3 多效唑浸种作用于太子参效果研究 | 第50页 |
4.2 结论 | 第50-52页 |
4.2.1 播种量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与质量的影响 | 第50页 |
4.2.2 多效唑浸种对3个太子参品种(系)农艺性状与质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