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植物细胞器基因组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2页
    1.1 植物细胞器基因组及其变异第15-28页
        1.1.1 植物细胞中的半自主性细胞器第15页
        1.1.2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理功能第15-16页
        1.1.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起源与进化过程第16-21页
        1.1.4 细胞器基因组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第21-23页
        1.1.5 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与变异规律第23-28页
    1.2 基因组大数据的快速产生及其应用第28-29页
    1.3 基于细胞器基因组变异的环境生物学大数据分析展望第29-32页
第二章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变异模式的解析及机制探讨第32-83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研究背景第32-36页
    2.3 材料方法第36-45页
        2.3.1 材料采集第36-38页
        2.3.2 叶绿体DNA提取第38页
        2.3.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第38-39页
        2.3.4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第39-40页
        2.3.5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第40页
        2.3.6 全基因组序列比对以及简单重复序列的检测第40-41页
        2.3.7 系统发育分析第41-44页
        2.3.8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检测第44-4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5-81页
        2.4.1 青刺果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第45-48页
        2.4.2 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反向重复区的扩张与收缩第48-50页
        2.4.3 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序列变异第50-53页
        2.4.4 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简单重复序列第53-57页
        2.4.5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第57-61页
        2.4.6 叶绿体分子标记的鉴定第61-65页
        2.4.7 叶绿体基因组内由GC含量驱动的序列变异第65-80页
        2.4.8 叶绿体基因组的变异模式的机制探讨第80-81页
    2.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三章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变异模式探讨第83-98页
    3.1 引言第83页
    3.2 研究背景第83-85页
        3.2.1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第83-84页
        3.2.2 植物细胞核基因组研究概况第84-85页
    3.3 研究方法第85-86页
        3.3.1 基因组测序数据的选择和获取第85页
        3.3.2 水稻O.sativa ssp. aromatic线粒体基因组的拼接和注释第85-86页
        3.3.3 水稻O.sativa ssp. aromatic基因组大小估计、拼接和注释第86页
    3.4 研究结果第86-96页
        3.4.1 水稻O.sativa ssp.aromatic线粒体基因组基础信息第86-89页
        3.4.2 水稻O.sativa ssp.aromatic核基因组基础信息第89-91页
        3.4.3 水稻O.sativa ssp. aromatic线粒体与核基因组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第91-92页
        3.4.4 新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和变异模型第92-96页
    3.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四章 细胞器基因组完整解决方案第98-136页
    4.1 引言第98-99页
    4.2 研究背景第99-102页
    4.3 分析方法第102-11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18-135页
        4.4.1 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组装结果第118-128页
        4.4.2 动植物全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第128-135页
    4.5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五章 古老琥拍中DNA提取尝试第136-143页
    5.1 前言第136页
    5.2 背景介绍第136-139页
    5.3 实验方法与材料第139-140页
        5.3.1 实验材料第139-140页
        5.3.2 DNA提取尝试第140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40-142页
        5.4.1 琥珀中DNA提取尝试第140页
        5.4.2 提取方法改良与测序建议第140-142页
    5.5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7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67-168页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盐絮凝法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效果及含砷沉积物的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