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6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1.3.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1.3.2 巴塞尔协议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1.4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6-33页 |
1.4.1 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1.4.2 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28-33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33-34页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36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巴塞尔协议Ⅲ | 第36-70页 |
2.1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36-39页 |
2.1.1 流动性风险来源的理论依据 | 第36-37页 |
2.1.2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 | 第37-39页 |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概述 | 第39-52页 |
2.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流动性管理的比较 | 第39-46页 |
2.2.2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 第46-52页 |
2.3 巴塞尔协议Ⅲ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系 | 第52-66页 |
2.3.1 巴塞尔协议Ⅲ中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55-63页 |
2.3.2 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 第63-64页 |
2.3.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对巴塞尔协议Ⅲ的反作用 | 第64-66页 |
2.4 银行业自律协会及总分支机构基于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式 | 第66-70页 |
2.4.1 银行业自律协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 第66-67页 |
2.4.2 总分支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 第67-69页 |
2.4.3 综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成效 | 第69-70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70-87页 |
3.1 商业银行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第70-80页 |
3.1.1 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进展 | 第70-72页 |
3.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72-77页 |
3.1.3 目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第77-80页 |
3.2 商业银行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80-87页 |
3.2.1 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面临的挑战 | 第80-81页 |
3.2.2 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HX银行为例 | 第81-87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 第87-102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87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87-90页 |
4.3 评价模型及步骤 | 第90-91页 |
4.4 数据说明 | 第91页 |
4.5 因子分析 | 第91-96页 |
4.6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度——以ZS银行为例 | 第96-102页 |
4.6.1 流动性状况概述 | 第96-97页 |
4.6.2 压力测试设计 | 第97-98页 |
4.6.3 压力测试 | 第98-100页 |
4.6.4 压力测试分析 | 第100-101页 |
4.6.5 综合测试结果 | 第101-102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 | 第102-147页 |
5.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成 | 第102-125页 |
5.1.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的环境 | 第102-109页 |
5.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的运行 | 第109-124页 |
5.1.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的目标 | 第124-125页 |
5.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体系构建 | 第125-138页 |
5.2.1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 第125-128页 |
5.2.2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措施 | 第128-135页 |
5.2.3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 | 第135-137页 |
5.2.4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137-138页 |
5.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的其他防范措施 | 第138-147页 |
5.3.1 市场风险诱发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 第138-142页 |
5.3.2 操作风险诱发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 第142-145页 |
5.3.3 声誉风险诱发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 第145-147页 |
第6章 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 | 第147-166页 |
6.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体系的构成 | 第147-151页 |
6.1.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的机构构成 | 第147-148页 |
6.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的环境 | 第148-150页 |
6.1.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的目标 | 第150-151页 |
6.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的改革趋势 | 第151-158页 |
6.2.1 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状况 | 第152-153页 |
6.2.2 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问题 | 第153-154页 |
6.2.3 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建议 | 第154-158页 |
6.3 我国商业银行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流动性风险外部监管体系构建 | 第158-166页 |
6.3.1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界定 | 第158-159页 |
6.3.2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9-161页 |
6.3.3 基于逆周期资本缓释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第161-163页 |
6.3.4 基于留存资本缓释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第163-164页 |
6.3.5 基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及其相关监管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第164-166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66-169页 |
7.1 结论 | 第166页 |
7.2 建议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