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铁盐絮凝法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效果及含砷沉积物的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53页
    1 砷概况第17-18页
    2 水体中的砷污染第18-20页
    3 水体中的砷形态第20-22页
    4 砷污染的相关治理技术第22-24页
    5 课题研究背景第24-35页
        5.1 阳宗海简介第24-25页
        5.2 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第25-26页
        5.3 砷污染原因分析第26-32页
            5.3.1 锦业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概况第26-27页
            5.3.2 砷污染物的形成及入湖途径第27-30页
            5.3.3 1~第30-31页
            5.3.4 1~5~第31-32页
        5.4 水体降砷技术方案的招标情况第32页
        5.5 水体除砷/降砷技术探索第32-35页
            5.5.1 美国新概念环保集团的AquaBlok(?)和EHC-M(?)技术第33页
            5.5.2 土壤吸附法第33-34页
            5.5.3 离子筛吸附法第34页
            5.5.4 火山石吸附法第34页
            5.5.5 调水稀释法第34-35页
    6 絮凝沉淀法第35-41页
        6.1 絮凝剂种类第36页
        6.2 除砷原理第36-37页
        6.3 影响因素第37-40页
            6.3.1 As价态第37页
            6.3.2 pH第37-38页
            6.3.3 Fe/As比第38页
            6.3.4 搅速和时间第38-39页
            6.3.5 共存离子第39页
            6.3.6 水温第39-40页
        6.4 Fe-As共沉淀物中的As形态第40-41页
    7 天然水体砷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第41页
    8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53页
第二章 FeCl_3在弱碱性体系中对As(Ⅲ)/As(Ⅴ)的去除效果及其机理研究第53-73页
    1 前言第53-54页
    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54页
        2.2 主要方法第54-56页
            2.2.1 搅拌时间对FeCl_3絮凝法除砷的影响第54-55页
            2.2.2 FeCl_3絮凝法对湖水pH的影响第55页
            2.2.3 FeCl_3絮凝法对不含HCO_3~-体系pH的影响第55页
            2.2.4 FeCl_3絮凝法对HCO_3~-体系pH的影响第55-56页
            2.2.5 总As的分析方法第5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6-69页
        3.1 搅拌时间对除As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3.2 FeCl_3絮凝法除As的反应动力学模型第57-60页
        3.3 FeCl_3用量对除As效果的影响第60-61页
        3.4 初始砷浓度对除As效果的影响第61-63页
        3.5 共存组分对除As效果的影响第63-64页
        3.6 FeCl_3絮凝法除As时对体系pH值的影响第64-66页
        3.7 HCO_3~-对FeCl_3除砷体系pH的稳定作用第66-68页
        3.8 FeCl_3去除As(Ⅲ)/As(Ⅴ)的反应机理第68-69页
    4 本章小节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第三章 FeCl_3去除阳宗海湖水中As污染物的效果及其机理研究第73-98页
    1 前言第73-74页
    2 主要试剂和方法第74-77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74页
        2.2 实验方法第74-76页
            2.2.1 FeCl_3用量对湖水中As去除率的影响第74-75页
            2.2.2 搅拌时间对湖水中As去除率的影响第75页
            2.2.3 搅速对湖水中As去除率的影响第75页
            2.2.4 初始砷浓度对湖水中As去除率的影响第75页
            2.2.5 初始pH对湖水中As去除率的影响第75页
            2.2.6 无定型Fe(OH)_3对湖水中As的逐级吸附实验第75-76页
        2.3 湖水水化学特征第76-7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77-94页
        3.1 湖水除As条件实验第77-82页
            3.1.1 FeCl_3用量对除砷率的影响第77-78页
            3.1.2 初始As浓度对除砷率的影响第78页
            3.1.3 搅拌时间对除砷率的影响第78-79页
            3.1.4 转速对除砷率的影响第79-80页
            3.1.5 初始pH对除砷率的影响第80-81页
            3.1.6 FeCl_3高效去除湖水中混合As的原因分析第81-82页
        3.2 从泉涌水中除As的条件实验第82-85页
            3.2.1 FeCl_3用量对泉涌水中As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2-84页
            3.2.2 搅拌时间对泉涌水中As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4-85页
        3.3 含As共沉淀物的表征第85-92页
            3.3.1 无定型Fe(OH)_3对湖水中As的吸附特征第85-86页
            3.3.2 无定型Fe(OH)_3对湖水中As的吸附等温线第86-88页
            3.3.3 阳宗海表层沉积物的BET分析第88页
            3.3.4 阳宗海表层沉积物的TEM分析第88-89页
            3.3.5 阳宗海表层沉积物的SEM及EDAX分析第89-90页
            3.3.6 共沉淀物的XPS分析第90-92页
        3.4 FeCl_3絮凝法去除阳宗海湖水中As的机理分析第92-94页
            3.4.1 Fe(OH)_3胶体的结构第92-93页
            3.4.2 湖水中砷的去除机理第93-94页
    4 本章小节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第四章 FeCl_3絮凝法除As的扩大化试验研究第98-116页
    1 前言第98-9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9-100页
        2.1 喷洒设备第99页
        2.2 FeCl_3溶液配制第99页
        2.3 扩大化试验的操作方法第99-100页
        2.4 水样采集第100页
    3 结果第100-107页
        3.1 扩大化试验的降砷效果第100-102页
        3.2 水体砷浓度下降趋势第102-103页
        3.3 水体砷浓度快速下降的原因第103-105页
        3.4 2012~2015年阳宗海砷浓度变化趋势第105-106页
        3.5 阳宗海底泥沉积物对湖水中As的吸附效果第106-107页
    4 讨论第107-112页
        4.1 扩大化试验对湖水pH的影响第107-108页
        4.2 扩大化试验对湖水中铁浓度的影响第108页
        4.3 扩大化试验对湖水中氯浓度的影响第108-109页
        4.4 扩大化试验对湖水中浮游植物物种变化的影响第109页
        4.5 扩大化试验对湖水砷浓度在空间分布上的影响第109-112页
            4.5.1 湖水中砷浓度的分布情况第109-111页
            4.5.2 湖水中砷浓度分布均匀的原因第111-112页
    5 本章小节第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第五章 阳宗海底泥沉积物中As的化学稳定性研究第116-138页
    1 前言第116-1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7-121页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17页
        2.2 Fe-As共沉淀物的制备第117-120页
            2.2.1 Fe-As(Ⅲ)共沉淀物第117-118页
            2.2.2 Fe-As(Ⅴ)共沉淀物第118页
            2.2.3 阳宗海湖水中的Fe-As共沉淀物第118页
            2.2.4 阳宗海底泥沉积物的采集第118-119页
            2.2.5 阳宗海底泥沉积物的污染评价方法第119-120页
        2.3 实验方法第120页
            2.3.1 pH对底泥中As的解吸附影响第120页
            2.3.2 单一浸取剂对底泥中As的解吸附影响第120页
            2.3.3 Fe-As共沉淀物的浸泡实验第120页
        2.4 逐级提取方法第120-12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21-134页
        3.1 pH对底泥中As解吸附的影响第121-122页
        3.2 HCO_3~-对底泥中As解吸附的影响第122-123页
        3.3 盐酸羟胺对底泥中As解吸附的影响第123-124页
        3.4 其它解吸剂对底泥中As解吸附的影响第124-125页
        3.5 Fe-As共沉淀物中As的形态及分布第125-128页
        3.6 底泥沉积物中A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第128-130页
        3.7 底泥沉积物中As的污染评价第130-131页
        3.8 Fe-As共沉淀物在湖水中的稳定性第131-132页
        3.9 Fe-As共沉淀物在底泥中的稳定性第132-134页
    4 本章小节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8页
第六章 阳宗海湖底Fe-As共沉淀物的形态与转化研究第138-153页
    1 前言第138-139页
    2 实验部分第139-140页
        2.1 主要试剂第139页
        2.2 主要仪器第139页
        2.3 TEM样品的制备第139-140页
            2.3.1 新鲜无定型Fe(OH)_3第139页
            2.3.2 新鲜Fe-As共沉淀物第139-140页
        2.4 XRD样品的制备第140页
            2.4.1 Fe(OH)_3沉淀物第140页
            2.4.2 Fe-As(Ⅴ)共沉淀物第140页
            2.4.3 Fe-As(Ⅲ)共沉淀物第14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40-149页
        3.1 TEM分析无定型Fe(OH)_3的相态转化第140-142页
        3.2 TEM分析Fe-As沉淀物的相态转化第142-143页
        3.3 TEM-EDS对Fe-As共沉淀物的分析第143-144页
        3.4 XRF及XRD分析第144-145页
        3.5 机理分析第145-149页
    4 本章小节第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3页
第七章 阳宗海湖水中As(Ⅲ)转化为As(Ⅴ)的原因探究第153-168页
    1 前言第153-154页
    2 主要材料与方法第154-155页
        2.1 材料和仪器第154页
        2.2 样品采集第154-155页
        2.3 样品的分析第155页
    3 结果第155-157页
        3.1 2014年现场取样调查结果第155-156页
        3.2 2015年现场取样调查结果第156-157页
    4 讨论第157-164页
        4.1 阳宗海湖水的化学特征第157-158页
            4.1.1 湖水的Eh、pH变化分析第157-158页
            4.1.2 湖水的温度变化分析第158页
        4.2 湖水中溶解氧的影响第158-159页
        4.3 湖面光照的影响第159-162页
        4.4 微生物的影响第162页
        4.5 机理分析第162-164页
    5 本章小节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6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8-170页
    1 主要结论第168-169页
    2 展望第169-170页
附录1 《科技查新报告》第170-177页
附录2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子耦合摆振动系统同步行为理论研究
下一篇:植物细胞器基因组变异与进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