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农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茶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5.1 研究的创新 | 第16-17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2 茶产业集聚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农业产业集聚 | 第18页 |
2.1.2 茶产业集聚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 第19页 |
2.2.2 韦伯工业区位论 | 第19页 |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19页 |
2.2.4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第19-21页 |
3 安徽茶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 第21-29页 |
3.1 安徽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21-25页 |
3.1.1 茶叶种植及分布情况 | 第21-22页 |
3.1.2 茶叶加工企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3.1.3 销售及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3.2 安徽茶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 | 第25-28页 |
3.2.1 供给要素|基础(Groundings) | 第26-27页 |
3.2.2 结构要素|企业(Enterprises) | 第27页 |
3.2.3 需求要素|市场(Markets)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安徽茶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 第29-34页 |
4.1 测度方法及数据说明 | 第29-30页 |
4.1.1 测度方法 | 第29页 |
4.1.2 数据来源说明 | 第29-30页 |
4.2 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30-33页 |
4.2.1 安徽省及安徽省10个产茶市的茶产业集聚程度测算 | 第30-31页 |
4.2.2 安徽省皖南茶区、大别山茶区茶产业集聚度测算 | 第31-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安徽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7页 |
5.1 茶叶种植户调研分析 | 第34-40页 |
5.1.1 数据来源及问卷分析 | 第34页 |
5.1.2 农户基本信息描述 | 第34-38页 |
5.1.3 影响因素模型检验及结果 | 第38-40页 |
5.2 茶叶加工企业调研分析 | 第40-46页 |
5.2.1 茶企数据来源及分析 | 第40-41页 |
5.2.2 茶企基本信息描述 | 第41-44页 |
5.2.3 影响因素模型检验及结果 | 第44-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建议 | 第47-50页 |
6.2.1 农户方面 | 第47-48页 |
6.2.2 企业方面 | 第48页 |
6.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 | 第48-49页 |
6.2.4 政府方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A 茶叶种植户问卷 | 第54-57页 |
附录B 茶叶企业问卷 | 第57-60页 |
附录C 被调研企业名录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