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论 | 第8-19页 |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与价值 | 第8-9页 |
二、论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第9-14页 |
三、论文研究的思路与脉络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关联公司的基本原理 | 第19-50页 |
第一节 关联公司的内涵解读 | 第19-27页 |
一、关联公司的学理概念 | 第19-22页 |
二、关联公司的立法界定 | 第22-27页 |
第二节 关联公司的特质分析 | 第27-31页 |
一、关联公司是由独立法人公司组成的多层次联合体 | 第27-28页 |
二、关联公司是以股权和契约为纽带联结而成的控制权集合体 | 第28-31页 |
三、关联公司是借由不平等分配规则促进价值增值的公司联合形式 | 第31页 |
第三节 关联公司的类型化 | 第31-36页 |
一、股权型关联公司 | 第31-35页 |
二、契约型关联公司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关联公司的利弊与问题 | 第36-48页 |
一、关联公司的效益 | 第37-43页 |
二、关联公司的弊端 | 第43-46页 |
三、关联公司的问题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二章 关联公司法律问题之一:控制公司与从属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 | 第50-8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50-54页 |
一、逻辑的起点:公司法为什么“偏爱”关联公司? | 第51-53页 |
二、规制的对象:关联公司涉及的利益群体 | 第53-54页 |
三、制度的核心:寻求控制与从属间的利益平衡 | 第54页 |
第二节 准入策略: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4-63页 |
一、关联公司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 第55-56页 |
二、关联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标准 | 第56-60页 |
三、我国关联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制度考察 | 第60-63页 |
第三节 信托策略:全面有效的信托机制 | 第63-80页 |
一、逻辑的起点:谁负有受信义务? | 第64-66页 |
二、选任信赖的受托人:限制从属公司董事会选任权 | 第66-69页 |
三、信托策略的核心:控制公司受信义务与关联交易决策权限制 | 第69-74页 |
四、信托策略的救济途径:损害赔偿与派生诉讼 | 第74-80页 |
第四节 退出策略:自由的退出机制 | 第80-83页 |
一、从属公司的退出路径 | 第81-82页 |
二、从属公司少数股东的退出机制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三章 关联公司法律问题之二:从属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 第86-102页 |
第一节 从属公司债权人保护的考量因素 | 第86-90页 |
一、公司债权的利弊分析 | 第87-88页 |
二、关联公司债权的特殊因素 | 第88-90页 |
第二节 保护策略之一:从属公司人格否认 | 第90-96页 |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脉络 | 第90-92页 |
二、从属公司人格否认的理论基础 | 第92-93页 |
三、从属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场合 | 第93-96页 |
第三节 保护策略之二:限制抵销和债权居次原则 | 第96-100页 |
一、限制抵销原则的适用 | 第96-97页 |
二、债权居次原则评述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关联公司法律问题之三:交叉持股的规制 | 第102-114页 |
第一节 交叉持股的基础理论 | 第102-106页 |
一、交叉持股的概念界定 | 第102-103页 |
二、交叉持股的利弊分析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交叉持股的域外规制制度考察 | 第106-110页 |
一、严格限制式规制模式 | 第106-107页 |
二、自由放任式规制模式 | 第107-108页 |
三、折中式规制模式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我国现行交叉持股规制制度评述 | 第110-112页 |
一、我国现行交叉持股规制制度总结 | 第110-111页 |
二、我国现行交叉持股规制制度的完善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我国关联公司立法完善与建议 | 第114-134页 |
第一节 我国关联公司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 第114-129页 |
一、我国关联公司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4-119页 |
二、我国关联公司立法发展脉络简述 | 第119-121页 |
三、我国关联公司立法评述 | 第121-129页 |
第二节 我国关联公司的立法变革方向 | 第129-134页 |
一、确立关联公司概念及范畴 | 第129-130页 |
二、建立以控制公司受信义务为核心的信托机制 | 第130-132页 |
三、强化从属公司债权人保护力度 | 第132-134页 |
结语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146页 |
后记 | 第146-148页 |
中文摘要 | 第148-151页 |
ABSTRACT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