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6页 |
二、对现行偿付能力监管理论的简要评述 | 第16-21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保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3-57页 |
第一节 保险监管的成因 | 第23-30页 |
一、保险业的公共性 | 第23-24页 |
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 第24-27页 |
三、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27-30页 |
第二节 保险监管的主要理论及其评鉴 | 第30-40页 |
一、公众利益理论 | 第31-33页 |
二、私人利益理论 | 第33-36页 |
三、监管政治理论 | 第36-37页 |
四、对西方保险监管理论的评析 | 第37-40页 |
第三节 保险监管的当代目标 | 第40-47页 |
一、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 第40-43页 |
二、防范市场风险 | 第43-47页 |
第四节 现代保险监管制度的基本构成 | 第47-57页 |
一、公司治理结构监管 | 第48-50页 |
二、市场行为监管 | 第50-53页 |
三、偿付能力监管 | 第53-57页 |
第二章 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 | 第57-83页 |
第一节 新中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之创立 | 第57-63页 |
一、新中国保险业整顿调整时期的保险监管法律制度(1949 年-1953 年) | 第57-59页 |
二、保险业恢复发展时期的保险监管法律制度(1953 年-1998年) | 第59-61页 |
三、前偿付能力监管时期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我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之发展 | 第63-75页 |
一、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1998 年-2003 年) | 第63-65页 |
二、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目标模式评析 | 第65-67页 |
三、“三支柱”框架的偿付能力监管(2005 年至今) | 第67-73页 |
四、2009 年《保险法》颁布实施带来的监管新趋势 | 第73-75页 |
第三节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 | 第75-83页 |
一、偿付能力 | 第75-78页 |
二、偿付能力监管 | 第78-80页 |
三、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是实现保险监管目标的必然选择 | 第80-83页 |
第三章 国外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比较研究 | 第83-121页 |
第一节 美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研究 | 第83-97页 |
一、美国保险监管理念概述 | 第83-85页 |
二、美国保险监管基本框架 | 第85-88页 |
三、美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 | 第88-94页 |
四、保险保障基金 | 第94-97页 |
第二节 英联邦国家偿付能力监管研究 | 第97-107页 |
一、英国偿付能力监管 | 第97-102页 |
二、加拿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 第102-105页 |
三、澳大利亚的偿付能力监管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 第107-115页 |
一、欧洲传统保险监管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 第107-108页 |
二、欧盟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形成 | 第108-110页 |
三、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I | 第110-112页 |
四、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II 的三支柱 | 第112-114页 |
五、欧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Ⅱ简要评述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同化与国际化 | 第115-121页 |
一、发达国家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趋同化 | 第115-118页 |
二、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化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中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法律制度评鉴 | 第121-181页 |
第一节 静态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 第121-143页 |
一、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监管 | 第121-124页 |
二、保证金监管 | 第124-127页 |
三、责任准备金监管 | 第127-131页 |
四、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 | 第131-143页 |
第二节 动态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 第143-154页 |
一、人寿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 第144-149页 |
二、财产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 第149-152页 |
三、对我国动态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的简要评述 | 第152-154页 |
第三节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规则 | 第154-164页 |
一、保险资金运用的意义 | 第154-157页 |
二、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原则 | 第157-159页 |
三、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形式 | 第159-164页 |
第四节 保险保障基金监管规则 | 第164-171页 |
一、保险保障基金的法律性质 | 第164-166页 |
二、保险保障基金监管规则 | 第166-168页 |
三、保险保障基金管理 | 第168-170页 |
四、保险保障基金的运用 | 第170-171页 |
第五节 完善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171-181页 |
一、现行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71-175页 |
二、几点建议 | 第175-181页 |
结论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6-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
论文摘要 | 第188-191页 |
Abstract | 第191-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