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3.1 X光机自动曝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X射线图像增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2章 X光机自动曝光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 | 第17-26页 |
| 2.1 医疗用X光机及其自动曝光系统 | 第17-20页 |
| 2.1.1 医疗用X光机 | 第17-18页 |
| 2.1.2 基于电离室自动曝光系统 | 第18-19页 |
| 2.1.3 基于光电倍增管的自动曝光系统 | 第19-20页 |
| 2.1.4 基于二次曝光法的自动曝光系统 | 第20页 |
| 2.2 自动曝光方式的选择 | 第20-24页 |
| 2.2.1 三种自动曝光方式的比较 | 第21页 |
| 2.2.2 二次曝光方式的合理性分析 | 第21-24页 |
| 2.3 本文的研究方案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预曝光剂量的研究 | 第26-37页 |
| 3.1 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 | 第26-27页 |
| 3.2 灰度拉伸及图像分割 | 第27-33页 |
| 3.2.1 灰度拉伸 | 第28-29页 |
| 3.2.2 图像分割算法的分析 | 第29-30页 |
| 3.2.3 Otsu多阈值算法 | 第30-32页 |
| 3.2.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3.3 预曝光剂量设定 | 第33-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基于多尺度的医学图像增强 | 第37-49页 |
| 4.1 基于多尺度塔层的医学图像增强算法的研究 | 第37-42页 |
| 4.1.1 图像的分解与重建 | 第38-40页 |
| 4.1.2 对比度补偿 | 第40-41页 |
| 4.1.3 局部区域对比度的改善 | 第41-42页 |
| 4.2 本文提出的基于图像金字塔的医学图像增强改进算法 | 第42-45页 |
| 4.2.1 全局细节增强 | 第43-44页 |
| 4.2.2 边缘与细节的区分 | 第44页 |
| 4.2.3 边缘增强 | 第44-45页 |
|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主曝光剂量算法研究 | 第49-63页 |
| 5.1 研究流程 | 第49-50页 |
| 5.2 主曝光剂量算法的确定 | 第50-58页 |
| 5.2.1 KV剂量算法的研究 | 第50-53页 |
| 5.2.2 mAs剂量算法的研究 | 第53-55页 |
| 5.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 5.3 优化主曝光剂量 | 第58-60页 |
| 5.4 实验结果评价 | 第60-62页 |
| 5.4.1 客观评价 | 第60-62页 |
| 5.4.2 主观评价 | 第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自动曝光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3-69页 |
| 6.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63-64页 |
| 6.2 开发环境配置 | 第64页 |
| 6.3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68页 |
| 6.3.1 主界面设计 | 第64-65页 |
| 6.3.2 数据库设计 | 第65-66页 |
| 6.3.3 功能模块的集成 | 第66-6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9-70页 |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