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苏古沁殿壁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2页 |
| (三)试图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东西两壁壁画内容识读 | 第13-38页 |
| (一)壁画内容的文本来源 | 第13-18页 |
| 1.经文依据 | 第13-15页 |
| 2.壁画内容概述 | 第15-18页 |
| (二)壁画题记识读 | 第18-32页 |
| 1.经堂西壁壁画内容识读 | 第18-25页 |
| 2.经堂东壁壁画内容识读 | 第25-32页 |
| (三)壁画风格流派 | 第32-38页 |
| 1.纳塘版画的艺术特点 | 第32-35页 |
| 2.民族化的新勉塘派 | 第35-38页 |
| 二、东西两壁壁画图像分析 | 第38-55页 |
| (一)构图形式特点分析 | 第38-43页 |
| 1.构图布局特点 | 第38-41页 |
| 2.色彩与绘画技法 | 第41-43页 |
| (二)人物造像分析 | 第43-48页 |
| 1.《造像量度经》与人物造型特征 | 第43-46页 |
| 2.蒙地神灵崇拜 | 第46-48页 |
| (三)装饰纹样分析 | 第48-55页 |
| 1.传统图案的继承和发展 | 第48-51页 |
| 2.蒙元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 第51-55页 |
| 三、《如意藤本经》中的文化交流 | 第55-66页 |
| (一)粉本探寻 | 第55-61页 |
| 1.粉本流传的例证 | 第56-60页 |
| 2.时代特色成因分析 | 第60-61页 |
| (二)传布路线 | 第61-64页 |
| (三)多民族文化交流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附图(部分藏文题记) | 第71-72页 |
| 附表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