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研究 | 第9-10页 |
1.3.2 宗教生态旅游研究 | 第10-11页 |
1.3.3 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11页 |
1.3.4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5 评述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问卷调研法 | 第12-13页 |
1.4.3 访谈法 | 第13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 佛教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5.1 佛教文化旅游概念 | 第13-14页 |
1.5.2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第2章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发展概况 | 第15-28页 |
2.1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发展历程及运营管理 | 第16-18页 |
2.1.1 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1.2 运营管理现状 | 第17-18页 |
2.2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资源 | 第18-21页 |
2.2.1 自然旅游资源 | 第19-20页 |
2.2.2 人文旅游资源 | 第20-21页 |
2.3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 | 第21-25页 |
2.3.1 大门景观 | 第22页 |
2.3.2 密法归华堂 | 第22-23页 |
2.3.3 海上观音文化苑 | 第23-24页 |
2.3.4 慈航普渡园 | 第24页 |
2.3.5 长寿谷 | 第24页 |
2.3.6 天竺圣迹佛陀馆 | 第24-25页 |
2.3.7 三十三观音堂 | 第25页 |
2.3.8 南山寺 | 第25页 |
2.4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宗教活动 | 第25-28页 |
第3章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 第28-44页 |
3.1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游客问卷调查 | 第28-30页 |
3.1.1 游客特征 | 第28-29页 |
3.1.2 游客行为 | 第29页 |
3.1.3 游客感知 | 第29-30页 |
3.2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相关利益主体访谈 | 第30-33页 |
3.2.1 景区工作人员访谈 | 第30-31页 |
3.2.2 行业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访谈 | 第31-32页 |
3.2.3 南山村村民访谈 | 第32-33页 |
3.3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3-38页 |
3.3.1 充分利用山海地理优势 | 第33页 |
3.3.2 精准的旅游景区定位 | 第33-34页 |
3.3.3 合理利用生命周期演化 | 第34-36页 |
3.3.4 成功的旅游形象宣传 | 第36-38页 |
3.4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38-44页 |
3.4.1 交通制约资源整合 | 第38-39页 |
3.4.2 佛教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 第39页 |
3.4.3 商业气息过浓 | 第39-40页 |
3.4.4 “生态旅游示范区”有名无实 | 第40-41页 |
3.4.5 对周边社区发展拉动不足 | 第41-42页 |
3.4.6 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 第42-44页 |
第4章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第44-54页 |
4.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开发战略 | 第44-46页 |
4.1.1 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4.1.2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5页 |
4.1.3 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5-46页 |
4.2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46-54页 |
4.2.1 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 第46-47页 |
4.2.2 提升海上观音文化内涵 | 第47-49页 |
4.2.3 深入挖掘鉴真文化 | 第49-50页 |
4.2.4 培养佛教旅游人才 | 第50-51页 |
4.2.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第51-52页 |
4.2.6 资源互补促进全域旅游 | 第52-53页 |
4.2.7 依托自贸区建设开拓国际旅游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A | 第60-63页 |
附录B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