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滑路面上汽车轮胎滑水性能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轮胎滑水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轮胎滑水性能试验研究 | 第14-15页 |
1.2.2 轮胎滑水性能理论解析 | 第15-17页 |
1.2.3 轮胎滑水性能有限元模拟 | 第17-18页 |
1.2.4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8-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轮胎滑水现象及流固耦合模型理论研究 | 第21-31页 |
2.1 轮胎滑水产生机理 | 第21-22页 |
2.2 影响轮胎滑水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3 轮胎变形体的运动描述及边界方程 | 第23-25页 |
2.3.1 轮胎变形体的非线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2 轮胎的运动边界方程 | 第24-25页 |
2.4 水流运动的控制方程和模拟方法 | 第25-28页 |
2.4.1 水流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2.4.2 水流的初始条件和模拟方法 | 第26-27页 |
2.4.3 水流自由表面的构建 | 第27-28页 |
2.5 轮胎与水流的耦合处理 | 第28-29页 |
2.5.1 流固耦合的界面条件和耦合方法 | 第28-29页 |
2.5.2 耦合面上的参数传递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31-44页 |
3.1 子午线轮胎介绍 | 第31-33页 |
3.1.1 子午线轮胎的特点 | 第31页 |
3.1.2 半钢子午线轮胎的结构 | 第31-33页 |
3.2 子午线轮胎材料参数 | 第33-37页 |
3.2.1 橡胶材料 | 第33-35页 |
3.2.2 轮胎橡胶-帘线复合材料的处理 | 第35-37页 |
3.3 子午线轮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3.3.1 轮胎二维轴对称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3.2 网格划分原则 | 第39-40页 |
3.3.3 安装轮辋和轮胎充气 | 第40页 |
3.3.4 三维轮胎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 第40-41页 |
3.4 子午线径向刚度验证 | 第41-43页 |
3.4.1 子午线轮胎刚度验证方法 | 第41-42页 |
3.4.2 子午线轮胎径向刚度仿真模型 | 第42页 |
3.4.3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流固耦合建模及验证 | 第44-58页 |
4.1 轮胎-水流耦合的解决方法 | 第44-45页 |
4.2 水膜的建立 | 第45-47页 |
4.2.1 水流材料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2 水膜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4.2.3 路面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4.3 轮胎-水流-路面的整体模型 | 第47-52页 |
4.3.1 轮胎滚动模型和水流流动模型 | 第48-49页 |
4.3.2 两种模型对比 | 第49-50页 |
4.3.3 边界及加载条件设置 | 第50-52页 |
4.4 轮胎滑水过程分析 | 第52-55页 |
4.4.1 滑水的分类 | 第52页 |
4.4.2 轮胎滑水过程分析 | 第52-54页 |
4.4.3 水流流动变化 | 第54-55页 |
4.5 轮胎滑水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第55-57页 |
4.5.1 NASA经验公式验证 | 第56页 |
4.5.2 Dunlap经验公式验证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轮胎的静态和滑水有限元分析 | 第58-70页 |
5.1 轮胎模型的静力学分析 | 第58-63页 |
5.1.1 轮胎在充气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1.2 轮胎在垂直载荷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2 轮胎滑水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68页 |
5.2.1 水膜厚度对轮胎滑水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2 充气压力对轮胎滑水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3 轮胎负载对轮胎滑水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4 花纹沟槽深度对轮胎滑水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5 胎面硬度对轮胎滑水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 改善轮胎滑水性能的对策 | 第68-69页 |
5.3.1 汽车轮胎方面的调整 | 第68-69页 |
5.3.2 道路环境方面的设计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