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城市快速路弯道车辆运动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跟驰模型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换道模型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3 文献综述总结第19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车辆跟驰换道基础理论第22-35页
    2.1 车辆跟驰行为第22-25页
        2.1.1 车辆跟驰过程第22-24页
        2.1.2 车辆跟驰特征第24-25页
    2.2 车辆换道行为第25-34页
        2.2.1 车辆换道行产生的原因第26页
        2.2.2 换道类型第26-27页
        2.2.3 换道可行性第27-30页
        2.2.4 换道过程第30-32页
        2.2.5 换道动力学第32-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快速路单车道弯道跟驰建模及其稳定性第35-58页
    3.1 弯道特征分析第35-42页
        3.1.1 弯道结构特征及类型第35-37页
        3.1.2 弯道交通特性第37-38页
        3.1.3 弯道车辆行驶稳定性第38-40页
        3.1.4 弯道力学特征分析第40-42页
    3.2 跟驰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3.3 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第43-45页
    3.4 数值仿真及分析第45-57页
        3.4.1 前导车影响系数δ对交通流的影响第45-47页
        3.4.2 横向相邻车影响系数λ对交通流的影响第47-48页
        3.4.3 弯道半径对交通流的影响第48-53页
        3.4.4 路面摩擦力系数对弯道交通流的影响第53-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双车道弯道换道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第58-72页
    4.1 换道场景第58-60页
    4.2 模型建立第60-64页
        4.2.1 n和n+1车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模型第60-61页
        4.2.2 n和m-1车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模型第61-62页
        4.2.3 n和m车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模型第62-64页
    4.3 仿真分析第64-71页
        4.3.1 n和n+1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模型第64-66页
        4.3.2 n和m-1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模型第66-68页
        4.3.3 n和m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第68-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快速路弯道路段观测实验第72-85页
    5.1 数据测量方法第72-74页
    5.2 数据测量第74-80页
        5.2.1 人工测速及车头间距第74-77页
        5.2.2 弯道半径的测量第77页
        5.2.3 圆曲线超高值计算第77-78页
        5.2.4 弯道车辆换道时间及换道距离第78-80页
    5.3 数据处理第80-84页
        5.3.1 弯道跟驰速度与车头间距的关系第80-82页
        5.3.2 弯道车辆换道时间和换道车距的关系第82-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麦弗逊悬架减振器柱风致振动能量回收研究
下一篇:湿滑路面上汽车轮胎滑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