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森林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2 数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空间格局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4 森林群落的更新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17页 |
2.3 气候特征 | 第17页 |
2.4 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2.5 土壤特征 | 第18页 |
2.6 植被特征 | 第18-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30页 |
3.1 样方调查及数据采集 | 第20-22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2-25页 |
3.2.1 高度级、径级、幼树幼苗高度级 | 第22-23页 |
3.2.2 物种重要值计算及优势种确定 | 第23页 |
3.2.3 环境因子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25-30页 |
3.3.1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3.3.2 数量分类、排序分析 | 第26-27页 |
3.3.3 点格局分析 | 第27页 |
3.3.4 聚集度指数分析 | 第27-28页 |
3.3.5 相关性系数分析 | 第28-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80页 |
4.1 黄背栎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 | 第30-36页 |
4.1.1 群落科、属、种组成 | 第30页 |
4.1.2 群落植物种的重要值 | 第30-36页 |
4.2 黄背栎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解释 | 第36-54页 |
4.2.1 TWINSPAN分类 | 第36-40页 |
4.2.2 群落结构特征 | 第40-46页 |
4.2.3 DCA排序 | 第46-49页 |
4.2.4 CCA排序 | 第49-53页 |
4.2.5 对环境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名 | 第53-54页 |
4.3 黄背栎的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分析 | 第54-72页 |
4.3.1 种群结构 | 第54-56页 |
4.3.2 黄背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函数分析 | 第56-61页 |
4.3.3 黄背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数分析 | 第61-71页 |
4.3.4 格局分析方法比较 | 第71-72页 |
4.4 不同干扰程度下黄背栎种群的萌生适应特征 | 第72-80页 |
4.4.1 不同干扰程度下黄背栎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72-74页 |
4.4.2 不同干扰程度下的萌生能力 | 第74-75页 |
4.4.3 不同干扰程度下的萌生特征 | 第75-80页 |
5 讨论 | 第80-85页 |
5.1 黄背栎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 | 第80-81页 |
5.2 黄背栎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解释 | 第81-82页 |
5.3 黄背栎的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分析 | 第82-83页 |
5.4 干扰对黄背栎种群萌生影响的探讨 | 第83-85页 |
6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