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关于贸易利益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2 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4 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4页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利益的创造 | 第23-24页 |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24-28页 |
2.3.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第24-25页 |
2.3.2 全球价值链的类型 | 第25-26页 |
2.3.3 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 第26-27页 |
2.3.4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特点 | 第27-28页 |
2.4 分工理论 | 第28-30页 |
2.4.1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 | 第28-29页 |
2.4.2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 第29-30页 |
2.5 国际贸易利益来源理论 | 第30-33页 |
2.5.1 国际贸易利益的内涵 | 第30-31页 |
2.5.2 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 | 第31-33页 |
2.6 产业融合理论 | 第33-34页 |
2.6.1 产业融合的概念 | 第33页 |
2.6.2 产业融合的原因 | 第33页 |
2.6.3 产业融合的分类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贸易利益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35-45页 |
3.1 专业化分工效应 | 第36-41页 |
3.2 交易成本效应 | 第41-42页 |
3.3 技术创新效应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制造业中间品投入占比分析 | 第45-51页 |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45-48页 |
4.1.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45-46页 |
4.1.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发展分析 | 第46-48页 |
4.1.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际比较 | 第48页 |
4.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占比分析 | 第48-50页 |
4.2.1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对制造业中间品投入发展趋势分析 | 第48-49页 |
4.2.2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制造业中间品投入发展趋势分析 | 第49-50页 |
4.2.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品投入的国际比较 | 第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贸易利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1-67页 |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第51-52页 |
5.2 变量的测算及数据说明 | 第52-58页 |
5.2.1 变量的测算 | 第52-54页 |
5.2.2 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5.2.3 数据说明 | 第55-58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8-65页 |
5.3.1 制造业整体分析 | 第58-60页 |
5.3.2 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分析 | 第60-65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67-70页 |
6.1 构建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易环境 | 第67-68页 |
6.2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 | 第68页 |
6.3 鼓励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第68页 |
6.4 完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质量 | 第68-7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