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1 基于现实发展 | 第10页 |
1.1.2 基于数学应用 | 第10页 |
1.1.3 基于课程改革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1 国外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2.1.1 数学核心素养 | 第15-16页 |
2.1.2 数学模型 | 第16页 |
2.1.3 数学建模 | 第16-17页 |
2.1.4 数学建模素养 | 第17-18页 |
2.2 有关数学建模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18-20页 |
2.2.1 国外方面 | 第18-19页 |
2.2.2 国内方面 | 第19-20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3.2 问题解决理论 | 第21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1-23页 |
3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的现状调查 | 第23-32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4-32页 |
3.3.1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划分 | 第24-26页 |
3.3.2 测试题的编制与调整 | 第26-27页 |
3.3.3 测试题的编码标准 | 第27-28页 |
3.3.4 测试题的质量分析 | 第28-32页 |
4 高中生数学建模素养水平的分析 | 第32-50页 |
4.1 总体情况分析 | 第32页 |
4.2 具体题目分析 | 第32-38页 |
4.2.1 “测量旗杆或主教学楼高度”作答分析 | 第32-33页 |
4.2.2 “鞋号问题”作答分析 | 第33-35页 |
4.2.3 “包装彩绳问题”作答分析 | 第35-36页 |
4.2.4 “同种商品不同型号的计价问题”作答分析 | 第36-38页 |
4.3 差异性分析 | 第38-41页 |
4.3.1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的年级差异 | 第38-39页 |
4.3.2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的学校差异 | 第39-40页 |
4.3.3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的性别差异 | 第40-41页 |
4.4 学生认知情况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5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43-50页 |
4.5.1 数学建模的认知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4.5.2 数学建模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 | 第45-48页 |
4.5.3 数学建模的基本情感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5 结论建议与案例设计 | 第50-6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5.2 建议 | 第50-53页 |
5.3 教学案例设计 | 第53-63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一 | 第68-71页 |
附录二 | 第71-73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