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研究重点、难点 | 第15-16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法治政府的理论阐释 | 第17-22页 |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准 | 第18-22页 |
1.法治政府的核心价值是依法行政 | 第18-19页 |
2.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有限政府 | 第19-20页 |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 第20页 |
4.法治政府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 第20-21页 |
5.法治政府应当是责任政府 | 第21-22页 |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态势 | 第22-29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2-25页 |
1.群体性事件的含义 | 第22-23页 |
2.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3-25页 |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25页 |
1.经济利益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 | 第25页 |
2.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 | 第25页 |
3.法治意识薄弱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观原因 | 第25页 |
(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 第25-29页 |
1.涉及问题的领域逐渐扩大 | 第26页 |
2.组织化倾向日渐明显 | 第26-27页 |
3.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 第27页 |
4.舆论影响越来越大 | 第27-28页 |
5.邻避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 | 第28-29页 |
三、群体性事件视域下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7页 |
(一)政府职能界定不够清晰 | 第29-31页 |
1.政府职责职权界定法治化程度不高 | 第30页 |
2.一些地方缺乏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措施 | 第30-31页 |
(二)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不足 | 第31-32页 |
1.政府信息公开意识不够 | 第31页 |
2.政府公开信息力度不够 | 第31-32页 |
3.信息公开制度本身不够完善 | 第32页 |
(三)一些公务人员法治能力亟待提高 | 第32-34页 |
1.部分公务人员违法、不当运用职权 | 第33页 |
2.一些公务人员行政执法方式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四)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的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 第34页 |
(五)没有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通道 | 第34-37页 |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发挥应有功效 | 第34-35页 |
2.行政救济方式有待完善 | 第35页 |
3.公民行政参与存在问题 | 第35-37页 |
四、应对群体性事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37-54页 |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我国行政立法体系 | 第37-40页 |
1.制定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7-39页 |
2.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 第39-40页 |
3.完善信访制度,提高信访效率 | 第40页 |
(二)政府工作人员应当树立和践行法治思想 | 第40-43页 |
1.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41页 |
2.培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理念 | 第41-43页 |
(三)正确理解、处理新形势下群众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 第43-44页 |
(四)在法治框架内转变政府职能 | 第44-45页 |
(五)建立专门机构及时处置民众利益诉求 | 第45页 |
(六)完善对行政权的监督问责机制 | 第45-50页 |
1.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2.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 第47-50页 |
(七)培养民众法治思维,加大民众参与行政力度 | 第50-54页 |
1.培养民众法治思维 | 第50-52页 |
2.加大民众政治参与力度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