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2章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相关概述 | 第16-25页 | 
| 2.1 劳动争议的概述 | 第16-18页 | 
| 2.1.1 劳动争议的概念 | 第16-17页 | 
| 2.1.2 劳动争议的特征 | 第17页 | 
| 2.1.3 劳动争议的类型 | 第17-18页 | 
| 2.2 劳动争议调解的概述 | 第18-21页 | 
| 2.2.1 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 | 第18-19页 | 
| 2.2.2 劳动争议调解的特征 | 第19-20页 | 
| 2.2.3 劳动争议调解的类型 | 第20-21页 | 
| 2.3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概述 | 第21-24页 | 
| 2.3.1 行政调解的概念 | 第21-22页 | 
| 2.3.2 行政调解的特征 | 第22页 | 
| 2.3.3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内容 | 第22-23页 | 
| 2.3.4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原则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兰溪市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现状 | 第25-36页 | 
| 3.1 兰溪市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概况 | 第26-27页 | 
| 3.1.1 个人劳动争议的行政调解机制 | 第26页 | 
| 3.1.2 多人劳动争议的行政调解机制 | 第26-27页 | 
| 3.2 兰溪市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主要运行方式 | 第27-29页 | 
| 3.2.1 简单劳动争议基层调解 | 第27-28页 | 
| 3.2.2 复杂劳动争议全程调解 | 第28页 | 
| 3.2.3 集体劳动争议“绿色通道”调解 | 第28-29页 | 
| 3.3 兰溪市劳动争议成功调解的案例分析 | 第29-34页 | 
| 3.3.1 行政调解人员影响调解效果 | 第29-30页 | 
| 3.3.2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行政调解中的地位 | 第30-32页 | 
| 3.3.3 法律援助对行政调解的作用 | 第32-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4章 兰溪市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 4.1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的制度问题 | 第36-38页 | 
| 4.1.1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预防制度不规范 | 第36页 | 
| 4.1.2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衔接制度不完善 | 第36-37页 | 
| 4.1.3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办案制度不健全 | 第37-38页 | 
| 4.2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的机构问题 | 第38-39页 | 
| 4.2.1 乡镇街道基层调解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 | 第38页 | 
| 4.2.2 行政调解机构之间配合不协调 | 第38页 | 
| 4.2.3 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未达到预期效果 | 第38-3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兰溪市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 5.1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政策法规规定不完善 | 第40-41页 | 
| 5.1.1 部分政策法规不明确 | 第40页 | 
| 5.1.2 行政调解程序不严格 | 第40页 | 
| 5.1.3 行政调解协议法律效力低 | 第40-41页 | 
| 5.2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力量及经费不足 | 第41-42页 | 
| 5.2.1 劳动争议调解队伍人数不足 | 第41页 | 
| 5.2.2 劳动争议调解专业水平低 | 第41-42页 | 
| 5.2.3 劳动争议调解人员流动性大 | 第42页 | 
| 5.2.4 劳动争议调解缺少相关经费 | 第42页 | 
| 5.3 劳动争议行政调解宣传不到位 | 第42-43页 | 
| 5.3.1 对相关行政调解机构的宣传 | 第42-43页 | 
| 5.3.2 对劳动者的宣传 | 第43页 | 
| 5.3.3 对用人单位的宣传 | 第4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6章 完善兰溪市劳动争议行政调解机制的建议 | 第45-53页 | 
| 6.1 构建劳动争议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第45-46页 | 
| 6.1.1 健全劳动争议实体性的法律规定 | 第45页 | 
| 6.1.2 明确劳动争议调解程序性的规定 | 第45-46页 | 
| 6.1.3 赋予调解协议法律效力 | 第46页 | 
| 6.2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 第46-48页 | 
| 6.2.1 规范劳动争议行政调解组织的工作机制 | 第46-47页 | 
| 6.2.2 健全劳动争议行政调解的办案流程 | 第47页 | 
| 6.2.3 建立特殊劳动争议的应急调解制度 | 第47-48页 | 
| 6.3 强化行政调解组织机构的基础保障建设 | 第48-49页 | 
| 6.3.1 加大劳动争议调解的宣传力度 | 第48页 | 
| 6.3.2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 6.3.3 依法保障调解经费的需要 | 第49页 | 
| 6.4 完善专业性劳动争议行政调解组织机构的运作 | 第49-51页 | 
| 6.4.1 建立健全多层次劳动争议行政调解组织网络 | 第49-50页 | 
| 6.4.2 完善行政调解的联动机制 | 第50-51页 | 
| 6.4.3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 第51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