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5页 |
1.1 环境中的砷 | 第14-15页 |
1.1.1 砷元素 | 第14页 |
1.1.2 砷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1.3 砷的赋存形态 | 第15页 |
1.2 红树林沉积物环境中的砷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1.2.1 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红树林砷污染现状 | 第17页 |
1.3 影响沉积物环境中砷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第17-20页 |
1.3.1 水分含量 | 第18页 |
1.3.2 有机质 | 第18页 |
1.3.3 pH和Eh | 第18-19页 |
1.3.4 铁氧化物 | 第19-20页 |
1.3.5 其他因素 | 第20页 |
1.4 红树林中的磷 | 第20-22页 |
1.4.1 砷磷在植物体内的关系 | 第21-22页 |
1.4.2 砷磷在土壤环境中的关系 | 第22页 |
1.5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25-26页 |
2.1.1 白骨壤幼苗预处理 | 第25页 |
2.1.2 砂培实验处理 | 第25页 |
2.1.3 土培实验处理 | 第25-26页 |
2.2 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3 砂培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第27-29页 |
2.3.1 铁膜提取 | 第27-28页 |
2.3.2 根系泌氧测定 | 第28页 |
2.3.3 白骨壤中砷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3.4 白骨壤中磷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4 土培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第29-31页 |
2.4.1 铁膜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4.2 沉积物中砷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4.3 白骨壤中磷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4.4 沉积物中磷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4.5 沉积物中磷形态测定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69页 |
3.1 砂培条件下As、P和Fe交互作用对白骨壤的影响 | 第31-51页 |
3.1.1 As、P和Fe交互作用对白骨壤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34页 |
3.1.2 As、P和Fe交互作用对白骨壤根系泌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3 As、P、Fe作用下白骨壤铁膜中各含量变化 | 第36-42页 |
3.1.4 As、P、Fe作用下白骨壤各器官中As含量的累积分配 | 第42-45页 |
3.1.5 白骨壤幼苗根、茎、叶中p含量 | 第45-49页 |
3.1.6 白骨壤体内的砷转运系数 | 第49-51页 |
3.2 沉积物环境中磷对砷的影响 | 第51-69页 |
3.2.1 砷磷作用下的白骨壤对沉积物pH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2 磷对根际土非根际土中的砷含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3.2.3 As、P交互作用对白骨壤铁膜中As、P、Fe含量的影响 | 第54-58页 |
3.2.4 As、 P作用对白骨壤幼苗根、茎、叶中As、P含量的影响 | 第58-64页 |
3.2.5 As、P交互作用对根际土非根际土中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 第64-6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4.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70-71页 |
4.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