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4页 |
1 戊型肝炎概述 | 第16-19页 |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 第16页 |
1.2 戊型肝炎的流行情况概述 | 第16-18页 |
1.3 戊型肝炎的发病进程 | 第18-19页 |
2 戊型肝炎病毒概况 | 第19-23页 |
2.1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粒子 | 第19页 |
2.2 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及其所编码的蛋白 | 第19-21页 |
2.3 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 | 第21-23页 |
3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3.1 来源于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戊肝疫苗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3.2 来源于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戊肝疫苗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4 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模型 | 第26-29页 |
4.1 戊型肝炎病毒的动物感染模型 | 第26-27页 |
4.2 戊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培养模型 | 第27-28页 |
4.3 HEV类病毒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研究模型 | 第28-29页 |
5 戊型肝炎病毒的中和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5.1 基于real-time PCR检测 | 第29-31页 |
5.2 免疫荧光斑点计数检测(IFA) | 第31-32页 |
6 本论文研究思路、目的与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53页 |
1 材料 | 第34-41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1.2 主要耗材 | 第35-36页 |
1.3 常用质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36-37页 |
1.4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1.5 培养基及实验用溶液配制 | 第38-41页 |
2 方法 | 第41-53页 |
2.1 分子克隆 | 第41-43页 |
2.2 戊型肝炎衣壳蛋白表达和纯化 | 第43-44页 |
2.3 蛋白性质鉴定 | 第44-46页 |
2.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 第46-48页 |
2.5 Real-time PCR检测技术 | 第48-49页 |
2.6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2.7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2.8 戊型肝炎病毒体外生产方法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3-83页 |
第一部分 戊型肝炎病毒中和模型的建立 | 第53-70页 |
1 类病毒颗粒吸附模型的建立 | 第53-61页 |
1.1 类病毒颗粒的荧光标记摸索 | 第53-56页 |
1.2 偶联生物素的类病毒颗粒的性质鉴定 | 第56-58页 |
1.3 类病毒颗粒的加入量确定 | 第58-61页 |
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61-69页 |
2.1 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61-62页 |
2.2 病毒体外生产系统摸索 | 第62-66页 |
2.3 病毒感染条件的摸索 | 第66-69页 |
3 第一部分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二部分 戊型肝炎病毒中和模型的应用 | 第70-83页 |
1 戊型肝炎病毒及类病毒颗粒中和模型的相关性验证 | 第70-73页 |
1.1 两种模型评估结果的比较 | 第70-72页 |
1.2 类病毒颗粒中和模型应用于HEV血清评估的可行性 | 第72-73页 |
2 应用类病毒颗粒中和模型探究血清中和滴度和IgG水平的关系 | 第73-76页 |
3 应用HEV中和模型初步探究Kernow病毒的免疫进逸 | 第76-81页 |
3.1 Kemow逃逸突变的发现 | 第76-77页 |
3.2 病毒的加入量确定 | 第77-79页 |
3.3 Kernow的免疫逃逸验证 | 第79-81页 |
4 第二部分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83-86页 |
1 类病毒颗粒中和模型应用于评估HEV特异性抗体和血清的中和 | 第83页 |
2 血清的中和抗体和病毒清除之间的关系 | 第83-84页 |
3 戊肝病毒免疫逃逸机制探究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