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章 番茄褪绿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1.1 番茄褪绿病毒的发现 | 第13页 |
1.2 番茄褪绿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1.3 番茄褪绿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1.4 番茄褪绿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2.1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发现 | 第19页 |
2.2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2.3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20-21页 |
2.4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 第21-25页 |
第三章 辣椒褪绿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3.1 辣椒褪绿病毒的发现 | 第25页 |
3.2 辣椒褪绿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25-26页 |
3.3 辣椒褪绿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血清学检测技术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4.1 多克隆抗体概况 | 第27-28页 |
4.2 单克隆抗体概况 | 第28页 |
4.3 血清学检测方法概述 | 第28-30页 |
4.3.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第28页 |
4.3.2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法(Rapid immunofilter paper assay, RIPA) | 第28页 |
4.3.3 免疫胶体金技术(Immunogold-label assay) | 第28-29页 |
4.3.4 免疫PCR | 第29-30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0-59页 |
第五章 番茄褪绿病毒外壳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 第31-49页 |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器材 | 第31-33页 |
5.1.1 生物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5.1.3 常用引物 | 第32页 |
5.1.4 常用溶液、试剂及培养基的配置 | 第32-33页 |
5.1.5 实验器材 | 第3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33-44页 |
5.2.1 番茄褪绿病毒RT-PCR引物的设计 | 第33-34页 |
5.2.2 RNA的提取 | 第34页 |
5.2.3 载体构建 | 第34-37页 |
5.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7-38页 |
5.2.5 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 | 第38页 |
5.2.6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5.2.7 测序 | 第39页 |
5.2.8 序列分析 | 第39页 |
5.2.9 重组载体原核表达 | 第39-42页 |
5.2.10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42-43页 |
5.2.11 抗血清的采集和效价测定 | 第43-44页 |
5.2.12 Western blot检测 | 第44页 |
5.3 结果和分析 | 第44-47页 |
5.3.1 pET28a-ToCV C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6页 |
5.3.2 番茄褪绿病毒外壳蛋白原核表达 | 第46页 |
5.3.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ELISA测定效价 | 第46-47页 |
5.3.4 Western blot检测ToCV | 第47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 第49-53页 |
6.1 实验材料、试剂及器材 | 第49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6.3 结果和分析 | 第49-52页 |
6.3.1 pET28a-BCMV C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6.3.2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原核表达 | 第50-51页 |
6.3.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ELISA效价测定 | 第51-52页 |
6.3.4 Western blot检测BCMV | 第52页 |
6.4 讨论与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七章 辣椒褪绿病毒外壳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 第53-57页 |
7.1 实验材料、试剂及器材 | 第53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7.3 结果和分析 | 第53-55页 |
7.3.1 pET28a-BCMV C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4页 |
7.3.2 辣椒褪绿病毒外壳蛋白原核表达 | 第54页 |
7.3.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ELISA效价测定 | 第54-55页 |
7.3.4 Western blot检测CaCV | 第55页 |
7.4 讨论与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57-59页 |
8.1 总结 | 第57-58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A 本研究所用引物 | 第65-67页 |
附录B 本论文主要的重要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