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3-14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第一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概况及转座子简介 | 第14-24页 |
1 大肠杆菌的简介 | 第14-15页 |
1.1 大肠杆菌的发现与基本形态特征 | 第14页 |
1.2 大肠杆菌的分类 | 第14-15页 |
1.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与危害 | 第15页 |
2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2.1 转座子的发现及基本简介 | 第15-16页 |
2.2 Tn5转座子的基本结构和转座机制 | 第16-18页 |
2.3 Tn5转座子插入位点所在基因的确认 | 第18页 |
2.4 Tn5转座子插入诱变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18-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噬菌体及噬菌体改造的研究概况 | 第24-40页 |
1 噬菌体的简介 | 第24页 |
2 噬菌体的形态学特性和基本分类情况 | 第24-26页 |
2.1 根据噬菌体形态结构分类 | 第25页 |
2.2 根据噬菌体生活特性分类 | 第25-26页 |
2.3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 | 第26页 |
3 噬菌体生活史与细菌致病机理 | 第26-28页 |
3.1 噬菌体生活史 | 第26-27页 |
3.2 噬菌体对细菌致病机理的影响 | 第27-28页 |
4 溶源性转换以及噬菌体的转导作用 | 第28-29页 |
4.1 溶源性转换(外来基因的表达) | 第28页 |
4.2 噬菌体的转导作用 | 第28-29页 |
5 噬菌体识别受体的机制及受体的特性研究 | 第29-33页 |
5.1 噬菌体识别受体机制 | 第29-31页 |
5.2 噬菌体受体的分类 | 第31-33页 |
5.2.1 膜蛋白 | 第32页 |
5.2.2 脂多糖 | 第32页 |
5.2.3 磷壁酸 | 第32页 |
5.2.4 鞭毛 | 第32页 |
5.2.5 菌毛 | 第32-33页 |
5.2.6 荚膜 | 第33页 |
6 噬菌体的应用 | 第33-34页 |
6.1 作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 第33页 |
6.2 噬菌体治疗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40-94页 |
第三章 禽源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0-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材料 | 第41-42页 |
1.1.1 菌株与样品 | 第41页 |
1.1.2 主要培养基 | 第41页 |
1.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1.2 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1.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42页 |
1.2.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 第42-43页 |
1.2.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第43页 |
1.2.4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 | 第43页 |
1.2.5 噬菌体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3页 |
1.2.6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 第43-44页 |
1.2.7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 第44页 |
1.2.8 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1.2.9 噬菌斑形态及不同培养温度下的适应性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4页 |
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第44-45页 |
2.2 噬菌体透射电镜下的形态观察 | 第45-46页 |
2.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第46页 |
2.4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 | 第46页 |
2.5 噬菌体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6-47页 |
2.6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测定 | 第47-48页 |
2.7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 第48-51页 |
2.8 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1-52页 |
2.9 噬菌斑形态以及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下的适应性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第四章 溶源噬菌体P88的分离及基因组分析 | 第60-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1.1 菌株与样品 | 第61页 |
1.2 主要培养基 | 第61页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1.4 温和噬菌体P88的诱导 | 第61-62页 |
1.5 噬菌体P88的纯化保存 | 第62页 |
1.6 噬菌体P88的电镜观察 | 第62页 |
1.7 提取噬菌体P88和pro147的基因组 | 第62-65页 |
1.8 基因组测序 | 第65-66页 |
1.9 噬菌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2.1 噬菌体P88和pro147的诱导纯化及P88基因组提取 | 第66页 |
2.2 噬菌体P88透射电镜下的形态观察 | 第66-67页 |
2.3 噬菌体P88基因组测序及一般特征 | 第67页 |
2.4 假定的ORF功能预测分析 | 第67-69页 |
2.5 P2-like噬菌体基因结构注释图分析 | 第69-70页 |
2.6 比较10株P2-like噬菌体的基本特性和进化关系分析 | 第70-71页 |
2.6.1 P2-like噬菌体的基本特性 | 第70-71页 |
2.6.2 P2-like噬菌体的进化关系分析 | 第71页 |
2.7 噬菌体P88和Pro147尾丝蛋白分析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第五章 Tn5转座子筛选与噬菌体受体相关的基因 | 第78-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1.1 菌株、噬菌体以及所用样品 | 第79页 |
1.2 主要培养基 | 第79页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9-80页 |
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XM萘啶酸抗性的诱导 | 第80页 |
1.5 双亲结合法 | 第80页 |
1.6 筛选与噬菌体受体相关的理想突变菌株 | 第80-81页 |
1.7 利用Tn5转座子反向引物测序 | 第81页 |
1.8 筛选被Tn5转座子插入的相关基因 | 第81页 |
1.9 缺失株的构建 | 第81-84页 |
1.9.1 相关引物设计 | 第82页 |
1.9.2 线性打靶DNA片段的制备 | 第82页 |
1.9.3 大肠杆菌XM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化pKD46 | 第82-83页 |
1.9.4 氯霉素(CM)抗性片段的同源重组及除去pKD46 | 第83页 |
1.9.5 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化pWRG99质粒 | 第83页 |
1.9.6 被缺失基因两端同源臂片段的重组及除去pWRG99 | 第83-84页 |
1.9.7 噬菌体QL01对野生株、突变株和缺失株的裂解作用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2.1 大肠杆菌XM萘啶酸抗性的诱导 | 第84页 |
2.2 双亲本结合法筛选理想突变菌株 | 第84-85页 |
2.3 筛选被Tn5转座子插入的相关基因 | 第85页 |
2.4 缺失株的构建 | 第85-89页 |
2.4.1 相关引物设计 | 第85-87页 |
2.4.2 第一步同源重组打靶DNA片段(含CM抗性基因)的鉴定 | 第87页 |
2.4.3 第二步同源重组(替换抗性片段)的鉴定 | 第87-88页 |
2.4.4 噬菌体QL01对野生株、突变株和缺失株的裂解作用 | 第88-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