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空间环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对象第8-12页
        1.1.1 符号学第8-9页
        1.1.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第9页
        1.1.3 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第9页
        1.1.4 龙宫村第9-12页
    1.2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1 时代背景第12页
        1.2.2 学科背景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1.4.1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2 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研究第20-32页
    2.1 符形学——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符号的编码规则第20-22页
        2.1.1 功能规则第20-21页
        2.1.2 形式规则第21-22页
    2.2 符义学——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符号的意义第22-28页
        2.2.1 道法自然的风水意识第22-23页
        2.2.2 天人合一的中庸意识第23-26页
        2.2.3 尊卑等级的伦理意识第26-27页
        2.2.4 含蓄内向的审美意识第27-28页
    2.3 符用学——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符号的传承第28-31页
        2.3.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符号的传承意义第29页
        2.3.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符号的传承原则第29-30页
        2.3.4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符号的传承思路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解析龙宫村物质文化空间环境符号第32-58页
    3.1 选址与布局符号第32-33页
        3.1.1 选址符号第32-33页
        3.1.2 布局符号第33页
    3.2 建筑空间环境符号第33-46页
        3.2.1 建筑形制与布局符号第33-35页
        3.2.2 建筑结构与构件符号第35-38页
        3.2.3 建筑材料符号第38-40页
        3.2.4 建筑装饰符号第40-46页
    3.3 室内空间环境符号第46-51页
        3.3.1 室内布局符号第46-47页
        3.3.2 室内界面处理符号第47-49页
        3.3.3 家具符号第49-50页
        3.3.4 室内装饰与陈设符号第50-51页
    3.4 景观空间环境符号第51-57页
        3.4.1 古道符号第51页
        3.4.2 街巷符号第51-53页
        3.4.3 水系符号第53-54页
        3.4.4 古桥符号第54-55页
        3.4.5 古井符号第55-56页
        3.4.6 古树符号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解析龙宫村非物质文化空间环境符号第58-67页
    4.1 龙文化符号第58-59页
    4.2 义文化符号第59-60页
    4.3 宗教文化符号第60页
    4.4 民俗文化符号第60-64页
        4.4.1 做生、做寿符号第60-61页
        4.4.2 婚嫁符号第61-62页
        4.4.3 丧葬符号第62页
        4.4.4 祭祀符号第62-63页
        4.4.5 生产符号第63页
        4.4.6 节日符号第63-64页
    4.5 手工艺符号第64-66页
        4.5.1 食品制作与加工工艺符号第64-65页
        4.5.2 竹编工艺符号第65-66页
        4.5.3 夯土筑屋工艺符号第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第67-95页
    5.1 龙宫村空间环境符号的现状问题分析第67-68页
        5.1.1 龙宫村空间环境符号的“老化”现象第67页
        5.1.2 龙宫村空间环境符号未得到合理地保护与传承第67-68页
    5.2 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龙宫村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目标、原则第68页
        5.2.1 龙宫村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目标第68页
        5.2.2 龙宫村空间环境更新设计原则第68页
    5.3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物质文化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第68-93页
        5.3.1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物质文化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第68-75页
        5.3.2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建筑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第75-83页
        5.3.3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室内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第83-87页
        5.3.4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景观空间环境更新设计第87-93页
    5.4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龙宫村非物质文化空间环境更新策略第93-94页
        5.4.1 “非物质文化+教育”,打造符号化的教育体系第93页
        5.4.2 “非物质文化+生活”,打造符号化的生活体系第93-94页
        5.4.3 “非物质文化+产业”,打造符号化的产业体系第94页
        5.4.4 “非物质文化+旅游”,打造符号化的旅游体系第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结语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致谢第98-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村旅游背景下体验设计在乡宿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义乌玫瑰园项目开发阶段成本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