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微视频在中职生涯辅导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页
    1.3 研究内容第9-10页
    1.4 研究方法第10-12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0页
        1.4.2 访谈法第10-11页
        1.4.3 观察法第11页
        1.4.4 问卷调查法第11-12页
2 理论基础和教学现状第12-21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2.1.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2.2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现状第17-19页
        2.2.1 微视频第17-18页
        2.2.2 微视频教学第18-19页
    2.3 中职生涯辅导课程教学现状第19-21页
        2.3.1 学生方面第19页
        2.3.2 学校方面第19页
        2.3.3 课程方面第19-21页
3 基于微视频的生涯辅导课程设计第21-30页
    3.1 研究对象第21页
    3.2 教学目标第21页
    3.3 课程模块第21-22页
    3.4 微视频资源第22-23页
        3.4.1 微视频资源来源第22页
        3.4.2 微视频的挑选第22-23页
        3.4.3 微视频的编辑处理第23页
    3.5 学生团体组建第23-24页
    3.6 教学活动开展第24-25页
    3.7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中的应用案例第25-30页
4 基于微视频的中职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第30-37页
    4.1 微视频的制作与获取第30-33页
        4.1.1 微视频的制作方法第30-31页
        4.1.2 录制微视频资源的具体步骤第31-33页
    4.2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第33-34页
        4.2.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原则第33页
        4.2.2 教育性原则第33-34页
        4.2.3 思想性原则第34页
        4.2.4 科学性原则第34页
    4.3 微视频在中职生涯辅导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第34-37页
        4.3.1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堂导入中的支持第35页
        4.3.2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教学重难点中的突破第35页
        4.3.3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中的应用模式第35-37页
5 基于微视频的生涯辅导课程的应用效果分析第37-48页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37页
        5.1.1 研究对象第37页
        5.1.2 研究设计第37页
    5.2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第37-39页
        5.2.1 利用微视频进行生涯辅导新课导入第37页
        5.2.2 利用微视频开展课堂活动及案例讨论第37-38页
        5.2.3 结合微视频教学布置课后任务第38-39页
    5.3 微视频在生涯辅导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分析第39-45页
        5.3.1 评估工具第39页
            5.3.1.1 生涯现状调查问卷第39页
        5.3.2 施测情况第39页
        5.3.3 施测方法第39页
        5.3.4 施测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5.3.4.1 生涯定向形态分析第39-41页
            5.3.4.2 实施效果分析第41-45页
    5.4 总结与收获第45-48页
        5.4.1 总结第45-46页
        5.4.2 收获第46-48页
6 结论与研究不足第48-50页
    6.1 结论第48页
    6.2 研究不足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8页
    附录1 :中职生的“生涯”现状调查问卷第53-54页
    附录2 :课堂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表第54-55页
    附录3 :课堂观察情况记录表第55-56页
    附录4 :学生自我评价表第56-57页
    附录5 :教师对学的评价表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低保家庭义务教育救助的困境及成因--以扬中永胜村的个案为例
下一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中职教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