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生物质能源概述 | 第13-14页 |
1.2 生物质能源化主要技术 | 第14-15页 |
1.3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 | 第15-18页 |
2 热解炭利用研究综述 | 第18-29页 |
2.1 热解炭的性质及常见应用 | 第18页 |
2.2 热解炭基衍生材料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3 氮掺杂改性热解炭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2.3.1 氮掺杂炭制备过程概述 | 第22-24页 |
2.3.2 氮掺杂热解炭应用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4 本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3 实验与分析方法 | 第29-3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2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30-33页 |
3.3 主要表征手段 | 第33-35页 |
3.3.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3页 |
3.3.2 透射电镜分析(TEM) | 第33页 |
3.3.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BET) | 第33-34页 |
3.3.4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34页 |
3.3.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第34页 |
3.3.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4页 |
3.3.7 N_2O滴定分析(N_2O-Titration) | 第34页 |
3.3.8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34-35页 |
3.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5页 |
3.3.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 第35页 |
3.3.11 元素分析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热解炭基高值化硅基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第36-46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4.2.1 Bio-MCM-41及活性炭的制备 | 第36-37页 |
4.2.2 催化剂制备 | 第37页 |
4.2.3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7-38页 |
4.3 催化剂表征 | 第38-43页 |
4.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 第38-40页 |
4.3.2 晶相分析(XRD) | 第40-41页 |
4.3.3 形貌特征(TEM) | 第41-42页 |
4.3.4 还原特性分析(H_2-TPR) | 第42页 |
4.3.5 表面活性组分分析(XPS) | 第42-43页 |
4.4 活性测试结果 | 第43-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氮掺杂热解炭的制备及应用 | 第46-55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5.2.1 氮掺杂热解炭的制备 | 第46-47页 |
5.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页 |
5.2.3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47-48页 |
5.3 催化剂表征 | 第48-52页 |
5.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 第48-49页 |
5.3.2 形貌特征(TEM) | 第49-50页 |
5.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0-51页 |
5.3.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51-52页 |
5.4 活性测试结果 | 第52-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海绵状富氮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5-62页 |
6.1 引言 | 第5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6.2.1 海绵状富氮炭的制备 | 第55-56页 |
6.2.2 电化学测试 | 第56页 |
6.3 表征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6.3.1 形貌特征 | 第56-57页 |
6.3.2 结构特征 | 第57-58页 |
6.3.3 晶相特征 | 第58页 |
6.3.4 元素形态 | 第58-60页 |
6.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7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62-6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6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