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1.2.1 市场结构外生前提下的均衡分析 | 第19-20页 |
1.2.2 市场结构外生前提下的实证检验 | 第20-25页 |
1.2.3 市场结构内生前提下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1.2.4 优势扶持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分析 | 第27-28页 |
1.2.5 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 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1.4.1 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1.5 本文的创新 | 第32-34页 |
2 优势扶持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一个理论框架 | 第34-55页 |
2.1 市场结构的相关理论框架 | 第34-37页 |
2.1.1 马歇尔困境 | 第34-35页 |
2.1.2 张伯伦-罗宾逊垄断竞争理论 | 第35-36页 |
2.1.3 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 | 第36页 |
2.1.4 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36-37页 |
2.2 垄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体系 | 第37-42页 |
2.2.1 熊彼特假说的提出 | 第37页 |
2.2.2 阿罗效应的形成 | 第37-38页 |
2.2.3 曼斯菲尔德倒U型假说 | 第38-39页 |
2.2.4 市场结构内生框架下的相关理论进展 | 第39-40页 |
2.2.5 垄断与市场结构: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理解 | 第40-42页 |
2.3 优势扶持策略的出现及演化 | 第42-46页 |
2.3.1 “优势企业”扶持策略的形成 | 第42-45页 |
2.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优势企业”扶持特征 | 第45-46页 |
2.4 优势扶持策略的创新激励路径分析 | 第46-53页 |
2.4.1 优势企业扶持的创新激励路径分析 | 第50-52页 |
2.4.2 优势企业扶持策略有效的前提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创新激励效应分析 | 第55-77页 |
3.1 高新技术行业市场结构的测度与分析 | 第55-60页 |
3.1.1 市场结构测度方法的选择 | 第55-58页 |
3.1.2 我国高新技术行业市场结构的测度与分析 | 第58-60页 |
3.2 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创新激励效应检验 | 第60-75页 |
3.2.1 变量及样本说明 | 第60-62页 |
3.2.2 市场结构影响技术创新的模型形式设定 | 第62页 |
3.2.3 市场结构内生性的识别 | 第62-70页 |
3.2.4 市场结构创新激励效应模型的检验与参数估计 | 第70-72页 |
3.2.5 引入进入壁垒强度的行业分组估计 | 第72-74页 |
3.2.6 规模经济与垄断能激励创新吗?——熊彼特假说的检验 | 第74-75页 |
3.2.7 优势扶持政策与创新激励效应 | 第7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4 优势扶持政策的规模经济激励效应分析 | 第77-102页 |
4.1 优势扶持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经济吗? | 第77-83页 |
4.1.1 优势扶持政策与规模经济实现的作用机理 | 第77-78页 |
4.1.2 高新技术产业存在规模经济吗? | 第78-83页 |
4.2 结构趋同下的市场分割—规模效率恶化的一个解释 | 第83-90页 |
4.2.1 结构趋同下的市场分割 | 第86-90页 |
4.3 中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趋同”问题 | 第90-101页 |
4.3.1 中国产业结构趋同的相关研究 | 第90-91页 |
4.3.2 区域间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 | 第91-96页 |
4.3.3 区域间工业部门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 | 第96-101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101-102页 |
5 结构趋同出现的一个解释:同质化竞争 | 第102-121页 |
5.1 同质化竞争的引出 | 第102-106页 |
5.1.1 “同质化竞争”的概念由来 | 第102-103页 |
5.1.2 相关研究中“同质化竞争”与结构趋同的的解释 | 第103-106页 |
5.2 同质化竞争出现的原因 | 第106-113页 |
5.2.1 高度分权架构下区域竞争的加剧 | 第106-108页 |
5.2.2 零和博弈下的地区结构趋同 | 第108-110页 |
5.2.3 竞争激励下的政府偏好扭曲 | 第110-113页 |
5.3 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的激励路径 | 第113-120页 |
5.3.1 同质化竞争产生的博弈分析 | 第114-117页 |
5.3.2 同质化竞争固化的一个解释 | 第117-12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6 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121-129页 |
6.1 全文的结论 | 第121-12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24-128页 |
6.2.1 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主体的转移 | 第124-125页 |
6.2.2 分权框架下的权责匹配修正 | 第125页 |
6.2.3 强化地方政府的预算控制与预算透明化 | 第125-126页 |
6.2.4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微观主体的创新收益 | 第126-127页 |
6.2.5 提升产业政策设计与选择的智慧 | 第127-128页 |
6.3 不足未来展望 | 第128-12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