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岩土工程区间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间分析理论 | 第18-36页 |
2.1 区间分析方法简介 | 第18-19页 |
2.2 区间数学基础 | 第19-22页 |
2.2.1 区间表示 | 第19-20页 |
2.2.2 区间运算法则 | 第20-22页 |
2.3 岩土参数不确定性 | 第22-31页 |
2.3.1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 第22-24页 |
2.3.2 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 第24-28页 |
2.3.3 岩土参数的概率分布 | 第28-31页 |
2.4 岩土参数区间取值方法 | 第31-34页 |
2.4.1 区间变量的概率统计取值方法 | 第31-33页 |
2.4.2 区间变量的仪器精度取值方法 | 第33页 |
2.4.3 区间变量的最大最小取值方法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区间参数的路基回弹模量计算方法 | 第36-44页 |
3.1 基于区间参数的回弹模量预估模型 | 第36-37页 |
3.2 算例分析 | 第37-40页 |
3.2.1 三参数区间本构模型计算实例分析 | 第37-39页 |
3.2.2 应力依赖性和水敏感性耦合区间参数模型计算实例分析 | 第39-40页 |
3.3 平衡湿度下路基回弹模量计算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基于区间参数的路基工作区计算方法 | 第44-54页 |
4.1 区间弹性半空间理论 | 第44-45页 |
4.2 路基工作区计算分析 | 第45-53页 |
4.2.1 路面当量厚度计算 | 第45-47页 |
4.2.2 路基工作区深度计算 | 第47-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区间参数的路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 第54-62页 |
5.1 沉降理论分析 | 第54-57页 |
5.1.1 沉降的组成 | 第55页 |
5.1.2 基础沉降量计算 | 第55-57页 |
5.2 算例分析 | 第57-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莲株高速公路沉降数值计算分析 | 第62-86页 |
6.1 莲株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第62-63页 |
6.2 沉降计算模型 | 第63-66页 |
6.2.1 模型假定条件 | 第63-65页 |
6.2.2 模型参数及网格划分 | 第65-66页 |
6.3 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 第66-73页 |
6.4 路堤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73-83页 |
6.4.1 不同路基高度的影响分析 | 第73-76页 |
6.4.2 不同路基填土重度的影响分析 | 第76-79页 |
6.4.3 不同路基填土模量的影响分析 | 第79-8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8-10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0-102页 |
附录C | 第10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