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一、导言 | 第8-15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二)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 1.选题目的 | 第8-9页 |
| 2.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1.人情 | 第10页 |
| 2.人情礼俗消费 | 第10-11页 |
| (四)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 1.“差序格局”理论 | 第11页 |
| 2.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理论 | 第11页 |
| 3.社会交换理论 | 第11-12页 |
| 4.功能主义理论 | 第12页 |
| (五)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六)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 2.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 3.社会实践法 | 第14页 |
| 4.深度访谈法 | 第14页 |
| (七)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二、农村人情礼俗消费的历史渊源 | 第15-17页 |
| (一) 宏观层面 | 第15-16页 |
| 1.文化传统 | 第15-16页 |
| 2.社会结构 | 第16页 |
| (二) 微观层面 | 第16-17页 |
| 三、S村人情礼俗消费的基本概况 | 第17-23页 |
| (一) S村自然经济与社会状况 | 第17-18页 |
| (二) S村人情礼俗消费现状 | 第18-23页 |
| 1.人情礼俗消费的对象 | 第18-19页 |
| 2.人情礼俗消费的名目 | 第19-20页 |
| 3.人情礼俗消费的标准 | 第20-21页 |
| 4.人情礼俗消费的形式 | 第21-23页 |
| 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异化的突出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23-29页 |
| (一) 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异化的突出表现 | 第23-26页 |
| 1.名目多元化且频率不断加快 | 第23页 |
| 2.形式货币化且金额不断增加 | 第23-24页 |
| 3.农民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 第24-25页 |
| 4.人情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日趋明显 | 第25页 |
| 5.个别党员干部借机敛财风气愈演愈烈 | 第25-26页 |
| (二) 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 1.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凸现 | 第26页 |
| 2.文化层面——“传统习俗”异化 | 第26-27页 |
| 3.思想层面——面子观念严重 | 第27页 |
| 4.心理层面——消费心理作祟 | 第27-28页 |
| 5.个人层面——社会资源获取 | 第28-29页 |
| 五、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 第29-34页 |
| (一) 农村人情礼俗消费的正向功能 | 第29-31页 |
| 1.交流分享,满足精神与情感需求 | 第29-30页 |
| 2.增进感情,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 第30页 |
| 3.储蓄融资,获得经济支持与帮助 | 第30页 |
| 4.资源整合,获取社会资源和信息 | 第30-31页 |
| 5.巩固关系,赢得社会支持与认可 | 第31页 |
| (二) 农村人情礼俗消费的负面影响 | 第31-34页 |
| 1.加重农民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 第31-32页 |
| 2.扭曲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关系 | 第32页 |
| 3.误导农民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 4.影响农民个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 第33页 |
| 5.制约农民良好家风的传承延续 | 第33-34页 |
| 六、引导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回归理性的对策建议 | 第34-43页 |
| (一) 加强农村德治建设,健全机制求有效 | 第34-37页 |
| (二) 重塑农村村规民约,固化于制管长远 | 第37-38页 |
| (三) 弘扬优良家训家风,传承涵养好村风 | 第38-40页 |
| (四) 强化民间组织功能,约束人情往来行为 | 第40-41页 |
| (五)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 第41-43页 |
| 七、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Abstract | 第47-48页 |
| 附录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