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我国现有民事法律制度中的友善思想 | 第11-15页 | 
| 2.1 友善思想的内容 | 第11-13页 | 
| 2.1.1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11-12页 | 
| 2.1.2 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12-13页 | 
| 2.1.3 友善思想的概念 | 第13页 | 
| 2.2 友善思想影响民事法律制度的三个维度 | 第13-15页 | 
| 2.2.1 平等待人与民法原则 | 第13-14页 | 
| 2.2.2 与人为善与民法原则 | 第14页 | 
| 2.2.3 环境友善与民法原则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践行友善思想的不足 | 第15-23页 | 
| 3.1 民事法律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 第15-18页 | 
| 3.1.1 物权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 第15-16页 | 
| 3.1.2 债权和亲权相关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 第16-17页 | 
| 3.1.3 民事诉讼制度中友善思想的不充分 | 第17-18页 | 
| 3.2 民事法律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 第18-20页 | 
| 3.2.1 物权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 第18页 | 
| 3.2.2 债权和亲权相关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 第18-19页 | 
| 3.2.3 民事诉讼制度中友善思想的滞后性 | 第19-20页 | 
| 3.3 民事法律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 第20-23页 | 
| 3.3.1 物权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 第20-21页 | 
| 3.3.2 债权和亲权相关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 第21-22页 | 
| 3.3.3 民事诉讼制度中友善思想的实践性较弱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践行友善思想不足的原因 | 第23-29页 | 
| 4.1 我国传统重刑轻民思想的影响 | 第23-25页 | 
| 4.1.1 我国古代民刑政治制度重视程度不同 | 第23页 | 
| 4.1.2 我国古代法律与道德的界限模糊 | 第23-24页 | 
| 4.1.3 我国现代民事法律发展起步较晚 | 第24-25页 | 
| 4.2 市场经济维护私利的影响 | 第25-27页 | 
| 4.2.1 个人财产的累积转换物质观念 | 第25页 | 
| 4.2.2 个人私权的泛化助长利己风气 | 第25-26页 | 
| 4.2.3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良社会关系 | 第26-27页 | 
| 4.3 国家治理理念的影响 | 第27-29页 | 
| 4.3.1 “善治”理念的不足 | 第27-28页 | 
| 4.3.2 立法过程的缓慢 | 第28页 | 
| 4.3.3 治理制度的友善性 | 第28-29页 | 
| 第五章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进一步践行友善思想的建议 | 第29-35页 | 
| 5.1 在民事立法阶段融入友善思想 | 第29-31页 | 
| 5.1.1 将友善思想融入民事立法精神 | 第29-30页 | 
| 5.1.2 将友善思想融入民事制度体系 | 第30-31页 | 
| 5.2 在民事执法阶段秉持友善思想 | 第31-33页 | 
| 5.2.1 友善思想融于社会共治理念 | 第31-32页 | 
| 5.2.2 社会共治理念推动民事执法活动 | 第32-33页 | 
| 5.3 在民事司法阶段践行友善思想 | 第33-35页 | 
| 5.3.1 运用优秀民法文化助力司法实践 | 第33-34页 | 
| 5.3.2 提高司法工作人员友善思想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Abstract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