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TPM相关理论 | 第16-24页 |
2.1 TPM概述 | 第16-18页 |
2.1.1 早期的设备管理理论 | 第16页 |
2.1.2 TPM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2.2 现代TPM理论的定义与目标 | 第18-19页 |
2.3 TPM活动体系 | 第19-22页 |
2.3.1 TPM体系的主要涵盖面 | 第20-21页 |
2.3.2 TPM的八大支柱与步骤 | 第21-22页 |
2.3.3 TPM活动的展开内容 | 第22页 |
2.4 以可靠度为中心的维修保养措施 | 第22-24页 |
第3章 UTC/CCS中国研发中心设备管理问题与TPM实施必要性 | 第24-31页 |
3.1 UTC/CCS R&D简介 | 第24-25页 |
3.2 UTC/CCS研发中心设备特点及设备管理历程 | 第25-26页 |
3.2.1 设备及运营特点 | 第25页 |
3.2.2 设备管理历程 | 第25-26页 |
3.3 UTC/CCS R&D设备管理现状 | 第26-28页 |
3.4 UTC/CCS R&D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5 UTC/CCS R&D实行TPM管理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第4章 UTC/CCS中国研发中心TPM管理体系建立及导入 | 第31-39页 |
4.1 建立TPM管理体系 | 第31-33页 |
4.1.1 研发中心TPM管理体系框图 | 第31-32页 |
4.1.2 各层级的主要工作 | 第32-33页 |
4.2 确立TPM管理实施的内容与目标 | 第33-36页 |
4.2.1 TPM管理实施的内容 | 第33-34页 |
4.2.2 研发中心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及目标 | 第34-36页 |
4.2.3 编制TPM开展的主计划 | 第36页 |
4.3 进行TPM管理导入准备 | 第36-39页 |
4.3.1 公司高层对TPM导入的支持 | 第37页 |
4.3.2 开展TPM培训 | 第37-38页 |
4.3.3 成立TPM推进组织 | 第38-39页 |
第5章 UTC/CCS研发中心实验室TPM管理实施 | 第39-52页 |
5.1 自主保养与个别改善 | 第39-42页 |
5.1.1 自主保养 | 第39-41页 |
5.1.2 个别改善 | 第41-42页 |
5.2 设备的计划保养与预防性维护 | 第42-49页 |
5.2.1 研发中心实验室设备评估与分类 | 第42-44页 |
5.2.2 研发中心设备维保分类 | 第44-45页 |
5.2.3 实验室设备计划保养 | 第45-46页 |
5.2.4 实验室设备的预防性维保 | 第46-47页 |
5.2.5 设备安全与环境维护 | 第47-49页 |
5.3 其他TPM管理工作 | 第49-52页 |
5.3.1 质量保养 | 第49页 |
5.3.2 初期管理 | 第49-50页 |
5.3.3 间接部门支持工作的高效率化 | 第50页 |
5.3.4 持续深化的培训 | 第50-52页 |
第6章 UTC/CCS研发中心TPM管理持续改进及效果评价 | 第52-63页 |
6.1 通过PDCA循环不断改进设备使用缺陷 | 第52-54页 |
6.1.1 设备缺陷 | 第52页 |
6.1.2 运用PDCA循环的步骤 | 第52-53页 |
6.1.3 PDCA循环的具体应用 | 第53-54页 |
6.2 TPM的实施和TPM小组活动 | 第54-59页 |
6.2.1 改善工具的选择与作用 | 第54-56页 |
6.2.2 TPM小组与小组活动 | 第56页 |
6.2.3 分析及解决设备管理问题 | 第56-59页 |
6.3 电子化报修处理系统建立 | 第59-62页 |
6.3.1 网上报修系统的意义 | 第59-60页 |
6.3.2 网络故障报修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60-62页 |
6.4 TPM试行效果 | 第62-6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7.2.1 把TPM管理从一线部门向全公司推广 | 第64-65页 |
7.2.2 加强TPM与其它管理体系的结合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