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公司综合部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改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9-17页 |
2.1 绩效、绩效管理 | 第9-11页 |
2.1.1 绩效 | 第9页 |
2.1.2 绩效管理与绩效测评 | 第9-10页 |
2.1.3 绩效管理体系 | 第10-11页 |
2.2 关键绩效指标 | 第11-14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1页 |
2.2.2 基本特征 | 第11-12页 |
2.2.3 基本方法 | 第12-14页 |
2.3 关键绩效指标有效性 | 第14-15页 |
2.3.1 有效性的内涵 | 第14-15页 |
2.3.2 有效性的特点 | 第15页 |
2.4 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4.1 二八原理理论 | 第15页 |
2.4.2 木桶原理理论 | 第15-16页 |
2.4.3 战略管理理论 | 第16页 |
2.4.4 绩效指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绩效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Z公司综合部绩效测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7页 |
3.1 Z公司综合部的背景信息 | 第17-19页 |
3.2 绩效评估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3.2.1 绩效测评过程不客观 | 第21页 |
3.2.2 绩效测评定位不清晰 | 第21-22页 |
3.2.3 绩效测评衔接不完善 | 第22页 |
3.2.4 绩效测评目的不明确 | 第22-23页 |
3.2.5 考核指标选择不科学 | 第23页 |
3.2.6 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 | 第23页 |
3.3 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3.1 重结果,轻过程 | 第24页 |
3.3.2 重形式,轻实质 | 第24页 |
3.3.3 重考评,轻激励 | 第24页 |
3.3.4 重眼前,轻战略 | 第24-27页 |
第四章 Z公司综合部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改进 | 第27-43页 |
4.1 绩效问题的对策重点 | 第27-29页 |
4.1.1 明确考评目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 | 第27页 |
4.1.2 增加自下而上的绩效考评过程 | 第27-28页 |
4.1.3 员工和主管协商关键绩效指标 | 第28页 |
4.1.4 实现绩效管理循环 | 第28-29页 |
4.2 Z公司综合部部门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方案 | 第29-43页 |
4.2.1 部门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4.2.2 部门绩效测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31-32页 |
4.2.3 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 | 第32-38页 |
4.2.4 确定绩效测评权重 | 第38-41页 |
4.2.5 Z公司综合部绩效测评的方法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改进后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实施效果评估 | 第43-51页 |
5.1 实施过程的实施监控和动态管理 | 第43-46页 |
5.1.1 成立绩效测评组织机构 | 第43页 |
5.1.2 绩效测评结果反馈与面谈 | 第43页 |
5.1.3 绩效测评申诉 | 第43-44页 |
5.1.4 绩效测评结果的应用 | 第44-46页 |
5.2 实施效果评估 | 第46-51页 |
5.2.1 员工主动性增加,业绩大幅提升 | 第46-47页 |
5.2.2 员工业绩提升,薪酬增加 | 第47-48页 |
5.2.3 员工工作成果评价科学 | 第48-49页 |
5.2.4 员工具有清晰的职业目标 | 第49页 |
5.2.5 管理压力减小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51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