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12-20页 |
| 1.1 广藿香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1.1 广藿香的种质资源与鉴定 | 第12-13页 |
| 1.1.2 广藿香的栽培技术 | 第13页 |
| 1.1.3 广藿香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 第13-14页 |
| 1.2 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1 寄主的多样性 | 第14页 |
| 1.2.2 生理小种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 1.2.3 生化变种的多样性 | 第15页 |
| 1.2.4 遗传型的多样性 | 第15页 |
| 1.3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1.3.1 Tn5转座子的结构 | 第15-16页 |
| 1.3.2 Tn5转座子的转座机理 | 第16-17页 |
| 1.3.3 Tn5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鉴定方法 | 第17-19页 |
| 1.3.4 Tn5转座子插入突变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第2章 广藿香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0-31页 |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 2.1.1 材料 | 第20-21页 |
| 2.1.2 方法 | 第21-22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 2.2.1 广藿香青枯病菌的鉴定 | 第22-23页 |
| 2.2.2 广藿香青枯病菌菌落形态的差异 | 第23-25页 |
| 2.2.3 广藿香青枯病菌rep-PCR指纹图谱分析 | 第25-29页 |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3章 Tn5转座子对广藿香青枯病菌的插入突变及插入位点侧翼序列测定 | 第31-38页 |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 3.1.1 材料 | 第31-32页 |
| 3.1.2 方法 | 第32-35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 3.2.1 Tn5转座子对广藿香青枯病菌的插入突变及抗性克隆的获得 | 第35页 |
| 3.2.2 抗性克隆Kan~r基因的PCR验证 | 第35页 |
| 3.2.3 转化子中Tn5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获得 | 第35-36页 |
| 3.3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4章 广藿香青枯病菌突变株Tn5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47页 |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 4.1.1 材料 | 第38页 |
| 4.1.2 方法 | 第38-3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4.2.1 突变株Tn5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在线BLAST比对 | 第39-42页 |
| 4.2.2 突变株Tn5转座子的插入情况分析 | 第42-43页 |
| 4.2.3 突变株Tn5转座子插入位点的基因功能分析 | 第43-44页 |
| 4.3 讨论 | 第44-4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1 结论 | 第47页 |
| 2 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附录 | 第57-79页 |
| 附录1: 部分突变株的Tn5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测序结果 | 第57-73页 |
| 附录2: 部分突变株Tn5转座子插入位点及其基因表达产物 | 第73-78页 |
| 附录3: 英文缩略语表 | 第78-7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