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两所小学华文教学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4. 概念框架 | 第10-11页 |
5.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6. 研究背景6.1 泰国华文教学的背景 | 第11-15页 |
6.1.泰国华文教学的背景 | 第11-12页 |
6.2 华德福教育的背景 | 第12-13页 |
6.3 孩子成长的阶段 | 第13-14页 |
6.4 鲁道夫斯坦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 老师的教学方式 | 第15-16页 |
1.1 教学方式的定义粤理论 | 第15-16页 |
2. 学生的学式 | 第16-19页 |
2.1 学生学习方式的定义与理论 | 第16-19页 |
3. 童年中期[9-11岁孩子]的成长阶段 | 第19-21页 |
3.1 认知成长方面 | 第19-20页 |
3.2 社交成长方面 | 第20页 |
3.3 身体成长方面 | 第20页 |
3.4 童年中期(9-11)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 | 第20-21页 |
4. 研究综合评价 | 第21-2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3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3.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4. 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4.1 光中学校 | 第26页 |
4.2 斑优泰华德福学校 | 第26-27页 |
4.3 选对象缘由 | 第27-28页 |
5. 研究环境 | 第28页 |
6. 研究样本 | 第28-29页 |
7.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7.1 观察表 | 第29页 |
7.2 访谈表 | 第29页 |
7.3 研究者教学的计划日记 | 第29-30页 |
8. 调查前 | 第30页 |
9. 斑优泰华德福学校的调查过程 | 第30-32页 |
9.1 观察 | 第30-31页 |
9.2 参与课堂教学生 | 第31页 |
9.3 访谈老师 | 第31-32页 |
10. 光中学校的调查过程 | 第32-33页 |
10.1 观察 | 第32页 |
10.2 参与课堂教学生汉语 | 第32-33页 |
10.3 访谈老师 | 第33页 |
11. 调查后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研究分析 | 第34-53页 |
1. 华文阅读教学 | 第35-38页 |
1.1 描述观察过程 | 第35-36页 |
1.2 分析观察过程 | 第36-38页 |
1.3 比较两个学校的观察过程 | 第38页 |
2. 华文写作教学 | 第38-41页 |
2.1 描述观察过程 | 第38-39页 |
2.2 分析观察过程 | 第39-41页 |
2.3 比较两个学校的观察过程 | 第41页 |
3. 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 | 第41-47页 |
3.1 描述老师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 | 第41-42页 |
3.2 分析老师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 | 第42页 |
3.3 比较两个学校老师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 | 第42-43页 |
3.4 比较老师的教学方式 | 第43-45页 |
3.5 分析老师的教学方式 | 第45-47页 |
4.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 | 第47-53页 |
4.1 描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 | 第47-49页 |
4.2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 | 第49-50页 |
4.3 比较两个学校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 | 第50-51页 |
4.4 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53-61页 |
1. 研究发现 | 第53-58页 |
1.1 斑优泰学校的教学方式 | 第53-54页 |
1.2 光中学校的教学方式 | 第54-55页 |
1.3 视觉方式导正式权威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 第55-56页 |
1.4 适合用来教9-11岁学生的教学方式 | 第56-58页 |
2. 对研究的感受 | 第58-59页 |
3. 研究结论 | 第59-61页 |
3.1 斑优泰和光中的共同点 | 第59页 |
3.2 斑优泰和光中的差异点 | 第59-60页 |
3.3 获得启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1 | 第67-71页 |
附录2 | 第71-73页 |
附录3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