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车门内板冲压成形仿真及回弹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板料冲压成形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 | 第16-27页 |
2.1 板料冲压成形的本构关系 | 第16-19页 |
2.1.1 确定本构关系 | 第16页 |
2.1.2 本构方程 | 第16-19页 |
2.2 板料冲压成形缺陷分析 | 第19-21页 |
2.2.1 起皱 | 第19-20页 |
2.2.2 拉裂 | 第20页 |
2.2.3 回弹 | 第20-21页 |
2.3 板料冲压成形有限元分析 | 第21-26页 |
2.3.1 屈服条件 | 第22-23页 |
2.3.2 增量法和全量法 | 第23-24页 |
2.3.3 边界问题的处理 | 第24-25页 |
2.3.4 单元处理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某轿车车门内板冲压成形工艺 | 第27-36页 |
3.1 车门内板结构特点及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1.1 车门内板结构特点分析 | 第27-28页 |
3.1.2 车门内板功能需求分析 | 第28页 |
3.1.3 车门内板成形常见缺陷 | 第28-29页 |
3.2 拉深工艺 | 第29-32页 |
3.2.1 拉深方向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2 车门内板压料面的设计 | 第30-31页 |
3.2.3 内孔修补及几何改善 | 第31-32页 |
3.3 车门内板成形工艺参数 | 第32-35页 |
3.3.1 工艺补充面设计 | 第32-33页 |
3.3.2 摩擦系数确定 | 第33-34页 |
3.3.3 压边力确定 | 第34页 |
3.3.4 拉延筋设计 | 第34-35页 |
3.3.5 凸凹模间隙设计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某轿车车门内板冲压成形仿真分析 | 第36-52页 |
4.1 AutoForm软件简介 | 第36-37页 |
4.1.1 AutoForm的思想方法 | 第36页 |
4.1.2 AutoForm的主要特点 | 第36-37页 |
4.2 板料成型过程分析流程 | 第37-38页 |
4.3 车门内板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4.3.1 工具网格的划分 | 第38-40页 |
4.3.2 工具网格的检查和修复 | 第40页 |
4.3.3 板料网格的划分 | 第40-41页 |
4.4 车门内板仿真分析结果 | 第41-48页 |
4.4.1 压边力分析 | 第41-42页 |
4.4.2 虚拟凸模速度分析 | 第42-43页 |
4.4.3 拉延筋高度分析 | 第43-44页 |
4.4.4 无拉延筋数值模拟 | 第44-47页 |
4.4.5 不同拉延筋数值模拟 | 第47-48页 |
4.5 冲压成形仿真分析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4.5.1 圆角大小、摩擦系数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2 初始板料形状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 | 第49页 |
4.5.3 工艺孔形状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4 拉延筋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 | 第50页 |
4.5.5 压边力对冲压成形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某轿车车门内板冲压成形回弹分析 | 第52-58页 |
5.1 各工序回弹模拟分析 | 第52-53页 |
5.1.1 拉延工序回弹模拟分析 | 第52页 |
5.1.2 修边冲孔工序回弹模拟分析 | 第52-53页 |
5.2 车门内板回弹模拟及控制 | 第53-56页 |
5.2.1 车门内板回弹仿真分析 | 第53页 |
5.2.2 车门内板回弹控制 | 第53-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6.1 总结 | 第58-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