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2.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 质量控制概念 | 第17页 |
2.1.2 项目质量控制概念 | 第17页 |
2.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全面质量控制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影响要素 | 第19-20页 |
2.3 熵权-模糊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熵权-模糊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3.2 熵权-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流程 | 第21页 |
2.3.3 熵权-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分析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项目概况及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3.1 改造项目工程概况 | 第23-26页 |
3.1.1 元绿二级公路原路概况 | 第24-25页 |
3.1.2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设计标准 | 第25页 |
3.1.3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施工环境 | 第25-26页 |
3.2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特性 | 第26-28页 |
3.2.1 实现项目主体可利用性 | 第26-27页 |
3.2.2 实现项目改造功能完善 | 第27页 |
3.2.3 实现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 第27-28页 |
3.3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的组织结构 | 第28-32页 |
3.3.1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建单位 | 第28-29页 |
3.3.2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组织结构 | 第29-30页 |
3.3.3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 | 第30页 |
3.3.4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具体目标 | 第30-32页 |
3.4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3.4.1 人员因素 | 第32-33页 |
3.4.2 材料因素 | 第33-34页 |
3.4.3 机械因素 | 第34页 |
3.4.4 方法因素 | 第34-35页 |
3.4.5 环境因素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6-45页 |
4.1 质量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4.1.1 效率优先原则 | 第36-37页 |
4.1.2 可评价性原则 | 第37页 |
4.1.3 系统性原则 | 第37页 |
4.1.4 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4.2 质量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4.3 质量控制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8-42页 |
4.3.1 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 第39-41页 |
4.3.2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 第41-42页 |
4.3.3 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第42页 |
4.4 改造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效果的熵权-模糊评价模型 | 第42-44页 |
4.4.1 模型评价等级划分 | 第42页 |
4.4.2 模糊物元构建 | 第42-43页 |
4.4.3 经典域物元确定 | 第43页 |
4.4.4 物元指标综合权重 | 第43页 |
4.4.5 物元指标综合评价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效果评价 | 第45-63页 |
5.1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效果评价 | 第45-53页 |
5.1.1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5-46页 |
5.1.2 经典域物元矩阵计算 | 第46页 |
5.1.3 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计算 | 第46-51页 |
5.1.4 质量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5.2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的问题分析 | 第53-62页 |
5.2.1 人员管理形同虚设 | 第53-58页 |
5.2.2 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较差 | 第58-60页 |
5.2.3 施工材料管理不科学 | 第60-61页 |
5.2.4 施工设备管理不规范 | 第61页 |
5.2.5 施工环境质量控制不到位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元绿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的改进 | 第63-80页 |
6.1 人员管理质量控制改进 | 第63-68页 |
6.1.1 明确关键岗位人员职责 | 第63-65页 |
6.1.2 完善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机构 | 第65-66页 |
6.1.3 落实与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 | 第66页 |
6.1.4 加强项目人员技能培训 | 第66-68页 |
6.2 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改进 | 第68-73页 |
6.2.1 重视技术交底,提升施工质量 | 第68页 |
6.2.2 规范施工工艺,避免质量通病 | 第68-70页 |
6.2.3 结合工程实际,积极推行新工艺 | 第70-72页 |
6.2.4 严格项目竣工质量验收 | 第72-73页 |
6.3 施工材料质量控制改进 | 第73-75页 |
6.3.1 加强材料采购控制,保障材料质量 | 第73-74页 |
6.3.2 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提升材料利用率 | 第74-75页 |
6.4 施工设备质量控制改进 | 第75-77页 |
6.4.1 重视设备合同谈判,保障进场设备满足需求 | 第75页 |
6.4.2 重视设备选型,满足施工工艺要求 | 第75-76页 |
6.4.3 坚持人机固定原则,做到设备管理有据可循 | 第76页 |
6.4.4 做好设备定期维护,保证设备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 第76-77页 |
6.5 施工环境质量控制改进 | 第77-79页 |
6.5.1 完善施工环境质量控制体系 | 第77页 |
6.5.2 加强施工现场环境质量控制 | 第77-7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7.1 结论 | 第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