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作为空间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何为“自然作为空间的设计” | 第8-19页 |
1.1 关键词背景 | 第8-11页 |
1.1.1 空间的论述 | 第8-9页 |
1.1.2 建筑的双向运动 | 第9-10页 |
1.1.3 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 第10-11页 |
1.1.4 历史的批判 | 第11页 |
1.2 论题释义 | 第11-17页 |
1.2.1 何为“自然作为空间的设计” | 第11-13页 |
1.2.2 先例 | 第13-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的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自然作为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19-41页 |
2.1 基于自然意向的“形式”设计研究 | 第19-26页 |
2.1.1 形式与意向 | 第19-20页 |
2.1.2 山非山,水非水 | 第20-22页 |
2.1.3 空间的结构 | 第22-24页 |
2.1.4 小结与评述 | 第24-26页 |
2.2 基于自然氛围的“物”的设计研究 | 第26-32页 |
2.2.1 物与氛围 | 第26-28页 |
2.2.2 材料即真实 | 第28-30页 |
2.2.3 植物与建筑 | 第30-32页 |
2.2.4 小结与评述 | 第32页 |
2.3 基于自然多样性的“关系”设计研究 | 第32-41页 |
2.3.1 关系与多样性 | 第32-34页 |
2.3.2 自然现象的还原 | 第34-36页 |
2.3.3 簇状物的结构 | 第36-37页 |
2.3.4 被取消的图底关系 | 第37-40页 |
2.3.5 小结与评述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结语 | 第41-46页 |
3.1 自然作为空间的设计研究之解释性提纲 | 第41-43页 |
3.2 反思与启示 | 第43-46页 |
3.2.1 建筑学的边界 | 第43-44页 |
3.2.2 乌托邦—异托邦,艺术—技术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