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关于选题 | 第11-13页 |
1.1.1 中国城市更新的大背景 | 第11页 |
1.1.2 城市孤岛现象的普遍存在 | 第11-12页 |
1.1.3 新型城镇化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12页 |
1.1.4 当今城市居民价值观的转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4-15页 |
1.3.1 既有社区 | 第14页 |
1.3.2 城市社区景观 | 第14页 |
1.3.3 社区景观更新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2.1 文献查阅法 | 第15页 |
1.4.2.2 实地调查分析法 | 第15-16页 |
1.4.2.3 归纳演绎法 | 第16页 |
1.4.2.4 实例例证法 | 第16页 |
1.5 研究的路线及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1.5.1 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5.3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的理念概述与实践历程 | 第19-24页 |
2.1 国内社区更新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1.1 建国伊始 | 第19页 |
2.1.2 文革时期 | 第19页 |
2.1.3 改革开放 | 第19-20页 |
2.2 国内城市既有社区更新改造现状 | 第20页 |
2.3 国外城市既有社区更新的理念发展与实践历 | 第20-21页 |
2.3.1 国外社区更新的理念概述 | 第20-21页 |
2.3.2 国外社区更新的实践历程 | 第21页 |
2.4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 第21-24页 |
2.4.1 口袋公园的兴起 | 第21-22页 |
2.4.2 国外口袋公园经典案例——佩雷公园 | 第22-23页 |
2.4.3 国外经典案例的启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重庆既有社区景观现状与调研分析 | 第24-32页 |
3.1 重庆既有社区景观现状调研概况 | 第24页 |
3.2 重庆既有社区景观现状问题总结 | 第24-25页 |
3.2.1 边界与空间封闭 | 第24-25页 |
3.2.2 功能单一 | 第25页 |
3.2.3 环境凌乱 | 第25页 |
3.3 重庆既有社区案例现状调研分析 | 第25-28页 |
3.3.1 南岸区黄桷垭既有社区调研分析 | 第25-27页 |
3.3.2 南岸区内环沿线既有社区调研分析 | 第27页 |
3.3.3 渝中区嘉西村既有社区调研分析 | 第27-28页 |
3.3.4 案例调研总结 | 第28页 |
3.4 重庆既有社区景观更新的意义与选择 | 第28-29页 |
3.4.1 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8页 |
3.4.2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 第28-29页 |
3.4.3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 | 第29页 |
3.5 重庆既有社区景观更新的机遇 | 第29-30页 |
3.5.1 生活方式与适宜性更新 | 第29-30页 |
3.5.2 文化背景与更新的包容性 | 第30页 |
3.5.3 技术发展与更新可实施性 | 第30页 |
3.6 重庆既有社区景观更新的保障 | 第30-32页 |
3.6.1 政府政策引导 | 第30页 |
3.6.2 公众支持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缝合”理念在重庆既有社区更新中的方法途径探索 | 第32-36页 |
4.1 “断裂”、“缝合”理念的研究概况 | 第32-34页 |
4.1.1 “断裂”与“纹理断裂区” | 第32页 |
4.1.2 “缝合”理念与“纹理断裂区”的关系 | 第32-33页 |
4.1.3 “缝合”理念对重庆既有社区景观更新的指导 | 第33-34页 |
4.2 “缝合”理念在重庆既有社区更新中的方法探索 | 第34-36页 |
4.2.1 打破边界 | 第34页 |
4.2.2 功能复合 | 第34-35页 |
4.2.3 创新性景观提升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缝合”理念在长江村社区更新中的方法实践 | 第36-48页 |
5.1 长江村社区背景分析 | 第36-38页 |
5.1.1 长江村社区概况 | 第36页 |
5.1.2 长江村社区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5.2 “缝合”理念指导下的长江村社区更新设计策略 | 第38-40页 |
5.2.1 打破边界创造景观界面 | 第38页 |
5.2.2 功能复合实现功能多样性 | 第38-39页 |
5.2.3 创新性景观提升空间美感 | 第39页 |
5.2.4 长江村社区总平面设计图 | 第39-40页 |
5.3 打破边界在长江村社区更新中的方法实践 | 第40-42页 |
5.3.1 城市阳台形成社区居民与城市的互动 | 第40-41页 |
5.3.2 入口景观对社区外居民的引入 | 第41-42页 |
5.4 功能复合在长江村社区更新中的方法实践 | 第42-45页 |
5.4.1 健身环线的增加 | 第42-43页 |
5.4.2 儿童游乐区的建设 | 第43-44页 |
5.4.3 社区活动中心的营建 | 第44-45页 |
5.5 创新性景观提升在长江村社区更新中的方法实践 | 第45-46页 |
5.5.1 宅间墙面艺术化 | 第45页 |
5.5.2 宅间铺砖精细化 | 第45-46页 |
5.5.3 雨水花园创新化 | 第46页 |
5.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