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1.5.2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1.5.3 实地调查法 | 第11-12页 |
1.5.4 项目实证法 | 第12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6.2 国内研究 | 第13-14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农业主题公园 | 第15-16页 |
2.1.1 农业 | 第15页 |
2.1.2 农业的多功能性 | 第15页 |
2.1.3 农业主题公园 | 第15-16页 |
2.2 地域特色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2.1 地域特色概述 | 第16页 |
2.2.2 地域文化构成 | 第16页 |
2.2.3 地域特色景观内涵 | 第16-17页 |
2.3 农业主题公园特征及功能 | 第17-18页 |
2.3.1 主题性 | 第17页 |
2.3.2 文化性 | 第17页 |
2.3.3 体验性 | 第17-18页 |
2.4 农业主题公园功能作用 | 第18-19页 |
2.4.1 增进城乡交流 | 第18页 |
2.4.2 传播农业知识 | 第18页 |
2.4.3 改善生态环境 | 第18-19页 |
2.4.4 教育功能 | 第19页 |
2.4.5 游憩功能 | 第19页 |
2.5 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5.1 景观生态学 | 第19-20页 |
2.5.2 景观文化 | 第20页 |
2.6 相关案例分析 | 第20-23页 |
2.6.1 良渚农夫乐园 | 第20-22页 |
2.6.2 成都花舞人间 | 第22-23页 |
2.6.3 日本美瑛农业公园 | 第23页 |
2.7 发展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2.7.1 景观功能单一 | 第23-24页 |
2.7.2 主题性不突出及缺乏地域特色 | 第24页 |
2.7.3 现状环境和文化特色的破坏 | 第24页 |
2.7.4 生态保护与开发不当 | 第24-25页 |
第3章 农业主题公园地域特色的景观塑造策略 | 第25-33页 |
3.1 基于地域特色农业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3.1.1 因地制宜营造地域特色原则 | 第25页 |
3.1.2 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 第25页 |
3.1.3 重视生态保护、多种效益并重原则 | 第25页 |
3.1.4 参与互动原则 | 第25-26页 |
3.2 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要素 | 第26-27页 |
3.2.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26页 |
3.2.2 地域文化要素 | 第26页 |
3.2.3 农业资源要素 | 第26-27页 |
3.2.4 人工景观要素 | 第27页 |
3.3 农业主题公园地域特色景观塑造策略 | 第27-33页 |
3.3.1 运用自然生态资源营造农村生态体验 | 第27-29页 |
3.3.2 对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营造参与性园艺化设计 | 第29-30页 |
3.3.3 对地方文化挖掘营造乡村生活文化体验 | 第30-33页 |
第4章 芹口农业主题公园地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 | 第33-46页 |
4.1 基本概况 | 第33页 |
4.2 区位优势 | 第33页 |
4.3 地域特色分析 | 第33-37页 |
4.3.1 自然环境资源分析 | 第33-35页 |
4.3.2 现状土地利用 | 第35-36页 |
4.3.3 人文资源分析 | 第36-37页 |
4.4 融合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 | 第37-42页 |
4.4.1 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37页 |
4.4.2 道路系统的完善 | 第37-38页 |
4.4.3 水体的利用 | 第38-39页 |
4.4.4 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39页 |
4.4.5 项目规划原则 | 第39-40页 |
4.4.6 总体规划布局 | 第40-42页 |
4.5 基于地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体现 | 第42-46页 |
4.5.1 对生态资源利用的休闲观光设计 | 第42-43页 |
4.5.2 对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的科普教育体验 | 第43-44页 |
4.5.3 对地方文化挖掘营造民俗文化体验 | 第44-4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