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8-19页 |
1.4.1 城市空间格局的概念 | 第18页 |
1.4.2 城市空间格局与空间形态、空间结构的关系 | 第18-19页 |
1.5 国内城概述 | 第19-25页 |
1.5.1 国内城现状概述 | 第19-22页 |
1.5.2 高句丽中期都城国内城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5页 |
2.1 城市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2.1.1 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的影响 | 第25-26页 |
2.1.2 自然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26页 |
2.1.3 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 高句丽国内城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2.2.1 国内城都城建设方面研究 | 第27-28页 |
2.2.2 国内城建筑方面研究 | 第28-29页 |
2.2.3 国内城考古挖掘方面 | 第29-31页 |
2.3 高句丽的社会发展综述 | 第31-33页 |
2.3.1 高句丽政治制度的研究 | 第31-32页 |
2.3.2 高句丽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32-33页 |
2.3.3 高句丽文化习俗的研究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国内城同期及前期中原都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35-55页 |
3.1 我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布局思想 | 第36-39页 |
3.1.1 “周礼”礼制的规划布局思想 | 第36-37页 |
3.1.2 管子“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思想 | 第37-38页 |
3.1.3 “象天法地”的规划布局思想 | 第38-39页 |
3.2 国内城同期及前期中原都城平面形态 | 第39-45页 |
3.2.1 地形条件、宫殿址影响下的“多样式”平面轮廓 | 第39-43页 |
3.2.2 “方格式”与“自由式”的道路布局 | 第43-44页 |
3.2.3 都城道路与宫城区的关系 | 第44-45页 |
3.3 国内城同期及前期中原都城功能布局模式 | 第45-49页 |
3.3.1 宫室居中的功能布局模式 | 第45-47页 |
3.3.2 宫室居前的功能布局模式 | 第47-48页 |
3.3.3 宫室居后的功能布局模式 | 第48-49页 |
3.4 中原王朝的约束及其影响 | 第49-51页 |
3.4.1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 第49-51页 |
3.4.2 中原王朝影响下的国内城城市空间格局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5页 |
第四章 高句丽社会发展及地域环境对国内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55-65页 |
4.1 高句丽的都城建城史 | 第55-56页 |
4.2 高句丽政治制度对国内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56-59页 |
4.2.1 高句丽“王权至上”、“五部制”的政治制度 | 第56-57页 |
4.2.2 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国内城“规则形”的外部形态和“规整”的道路布局 | 第57-58页 |
4.2.3 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国内城“宫室居中”的功能布局模式 | 第58-59页 |
4.3 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内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1 “多元”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下的建造技术的发展 | 第59-60页 |
4.3.2 高句丽建造技术发展对国内城平面形态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国内城“左右立大屋”的功能布局 | 第61页 |
4.4 高句丽的文化习俗对国内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1 高句丽的宗教文化与祭祀风俗 | 第61-63页 |
4.4.2 文化习俗影响下的国内城“左祖右社”的功能布局 | 第63页 |
4.5 地域环境对国内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1 地形地貌对国内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2 河流走向对国内城平面形态的影响 | 第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高句丽国内城城市空间格局的推论 | 第65-83页 |
5.1 国内城考古挖掘报告与文献研究 | 第65-70页 |
5.1.1 功能格局 | 第65-67页 |
5.1.2 平面形态与规模 | 第67-68页 |
5.1.3 空间骨架——道路系统 | 第68-69页 |
5.1.4 建筑功能 | 第69-70页 |
5.2 国内城的外部形态与道路骨架 | 第70-74页 |
5.2.1 国内城“规则形”的平面轮廓 | 第70-72页 |
5.2.2 国内城“三横三纵”的道路骨架 | 第72-74页 |
5.3 国内城的功能布局 | 第74-80页 |
5.3.1 国内城的建筑功能 | 第74-75页 |
5.3.2 国内城的建筑布局方式 | 第75-76页 |
5.3.3 国内城“宫室居中”的功能布局 | 第76-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9页 |
6.1 总结 | 第83-8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5-86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