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1.3.1 问责制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2 教育问责制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3 高等教育问责制的研究 | 第21-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构建基础 | 第27-38页 |
2.1 构建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7-29页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9-30页 |
2.1.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0-32页 |
2.2 高等教育问责制的“三角形”分析框架 | 第32-38页 |
2.2.1 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三角协调模型” | 第32-34页 |
2.2.2 国外高等教育问责制的“三角形”框架 | 第34-35页 |
2.2.3 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三角形”框架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构建逻辑 | 第38-47页 |
3.1 信任与责任之间的矛盾关系 | 第38-41页 |
3.1.1 政府问责与高校问责之间的信任与责任关系 | 第39页 |
3.1.2 高校问责与社会问责之间的信任与责任关系 | 第39-40页 |
3.1.3 社会问责与政府问责之间的信任与责任关系 | 第40-41页 |
3.2 外部控制与内部驱动之间的矛盾关系 | 第41-43页 |
3.2.1 政府控制与高校动机之间的对立统一 | 第41-42页 |
3.2.2 社会控制与高校动机之间的制约合作 | 第42-43页 |
3.3 权力与制度之间的矛盾关系 | 第43-47页 |
3.3.1 权力与问责之间的冲突 | 第43-44页 |
3.3.2 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约束 | 第44页 |
3.3.3 高校内部权力之间的较量 | 第44-45页 |
3.3.4 高等教育内外部权力之间的制衡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构建模式 | 第47-57页 |
4.1 政府维度:以管理为导向的政府问责 | 第48-50页 |
4.2 社会维度:以监督为导向的社会问责 | 第50-52页 |
4.3 高校维度: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问责 | 第52-54页 |
4.4 “三位一体”:完整的高等教育问责制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构建途径 | 第57-65页 |
5.1 政府视角: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 第57-60页 |
5.1.1 制定高等教育问责制度 | 第57-58页 |
5.1.2 运用高等教育绩效问责方式 | 第58-59页 |
5.1.3 健全高等教育问责机构 | 第59-60页 |
5.2 社会视角:壮大社会的监督力量 | 第60-62页 |
5.2.1 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 第60-61页 |
5.2.2 建立有效的社会中介组织 | 第61页 |
5.2.3 规范社会评估报告内容 | 第61-62页 |
5.3 高校视角:增强高校的服务能力 | 第62-65页 |
5.3.1 营造和谐的问责文化氛围 | 第62-63页 |
5.3.2 创建高校内部评估机制 | 第63-64页 |
5.3.3 加大高校信息公开力度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