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1 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不协同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第15-16页
        1.1.2 国内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直接沿用TOD开发理论,存在适用性问题第16-17页
        1.1.3 轨道站点地区发展状况判断不足,使规划引导缺乏针对性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4页
        1.3.1 轨道交通第19-23页
        1.3.2 城市土地利用第23页
        1.3.3 协同性第23-24页
    1.4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的研究综述第24-30页
        1.4.1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联性第24-25页
        1.4.2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发展第25-27页
        1.4.3 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度量第27页
        1.4.4 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优化协同第27-30页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0-33页
        1.5.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1-33页
2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理论分析第33-47页
    2.1 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第33-34页
        2.1.1 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影响第33页
        2.1.2 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价值的影响第33-34页
        2.1.3 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第34页
    2.2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概念与内涵第34-39页
        2.2.1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概念第34-35页
        2.2.2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内涵第35-39页
    2.3 借鉴节点—场所模型的协同性分析第39-45页
        2.3.1 节点—场所模型的提出第39-40页
        2.3.2 节点—场所模型在国外的应用第40-44页
        2.3.3 节点—场所模型在国内的应用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特征第47-57页
    3.1 协同性的原型:土地功能与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第47-48页
    3.2 协同性的判断:土地功能聚集与交通系统支持的协调第48-50页
        3.2.1 土地功能聚集第48-49页
        3.2.2 交通系统支持第49-50页
        3.2.3 两者的协调第50页
    3.3 协同性的标准:土地功能聚集度与交通系统支持度的匹配程度第50-56页
        3.3.1 引入节点—场所模型第50-52页
        3.3.2 协同性判断的标准第52-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4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的测度第57-63页
    4.1 土地功能聚集度第57-59页
        4.1.1 功能容量:土地开发强度第57页
        4.1.2 聚集效率:土地利用混合度第57-58页
        4.1.3 使用活力:土地利用效果第58-59页
    4.2 交通系统支持度第59-60页
        4.2.1 交通本底:交通节点可达性第59页
        4.2.2 交通效率:轨道交通使用量第59-60页
        4.2.3 交通衔接:换乘交通便捷性第60页
    4.3 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第60-63页
5 轨道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结果分析——以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第63-101页
    5.1 协同性协调状态:土地功能集聚与交通系统支持不匹配,制约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发展第63-80页
        5.1.1 总体特征:站点地区土地功能聚集度普遍强于交通系统支持度第63-73页
        5.1.2 类型一:土地功能过度聚集,交通系统支持不足第73-74页
        5.1.3 类型二:土地功能聚集不足,交通系统支持过强第74-75页
        5.1.4 类型三:土地功能聚集与交通系统支持水平都较低,站点地区优势发挥不足第75-77页
        5.1.5 类型四:土地功能聚集与交通系统支持水平适宜,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第77-79页
        5.1.6 类型五:土地功能聚集与交通系统支持水平都较高,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过度发展第79-80页
    5.2 协同性发展水平:站点地区用地特征与协同性发展水平基本符合第80-92页
        5.2.1 站点地区类型划分第80-82页
        5.2.2 商业型站点地区第82-84页
        5.2.3 混合型和一般型站点地区第84-87页
        5.2.4 居住型站点地区第87-88页
        5.2.5 交通型站点地区第88-90页
        5.2.6 产业型站点地区第90-91页
        5.2.7 特征总结第91-92页
    5.3 协同性发展路径: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路径相对固定第92-99页
        5.3.1 土地功能聚集优先交通系统支持的发展路径第93-97页
        5.3.2 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发展的模式设想第97-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6 轨道交通3号线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性优化建议第101-119页
    6.1 协调状态:引导协同失衡站点地区向平衡状态回归第101-106页
        6.1.1 节点失衡站点地区:培育站点地区的交通客流第101-104页
        6.1.2 场所失衡站点地区:增强站点地区的交通系统供给第104-106页
    6.2 发展水平:根据站点地区类型,有序引导协同性发展水平第106-113页
        6.2.1 商业型站点地区第106-109页
        6.2.2 居住型站点地区第109-110页
        6.2.3 交通型站点地区第110-112页
        6.2.4 混合型、产业型和一般型站点地区第112-113页
    6.3 发展路径:由“一步到位”向“多步提升”转变第113-117页
        6.3.1 降低功能建设与交通供给的不同步,践行“轨道+物业”的整体开发模式第114-116页
        6.3.2 提高交通供需分析的频率,降低功能聚集与交通需求不匹配的影响第116-117页
    6.4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7 结论与思考第119-123页
    7.1 论文总结第119页
    7.2 创新之处第119-120页
    7.3 研究局限第120-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1页
附录第131-139页
    A.协同性指标原始数据表第131-132页
    B.标准化计算结果第132-133页
    C.指标值比重计算结果第133-134页
    D.指标信息熵e_j、信息熵冗余度d_j、信息熵权重W_j计算结果第134页
    E.协同性计算结果第134-135页
    F.各轨道站点地区土地利用数据表第135-136页
    G.轨道站点地区土地利用布局图第136-138页
    H.各轨道站点地区建成区面积统计表第138-139页
    I.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用互联网+深化城市公交市场化改革研究
下一篇:土地使用视角下的西南中型山地城市道路交通污染研究--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