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论文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城乡规划对策研究--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5-35页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第15-16页
        1.1.1 选题来源第15-16页
        1.1.2 本研究聚焦第16页
    1.2 研究背景第16-21页
        1.2.1 现实背景——城市发展与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冲击第16-18页
        1.2.2 理论背景——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城乡规划建设新思路第18-19页
        1.2.3 技术背景——新技术发展助推城镇地质生态的量化研究第19页
        1.2.4 实践背景——重庆开州是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研究典型区第19-21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3.2 研究意义第22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1.4.1 山地城镇(区域界定)第22-23页
        1.4.2 地质生态环境(对象界定)第23-24页
        1.4.3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界定)第24-25页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5-30页
        1.5.1 地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第25-28页
        1.5.2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研究第28-30页
        1.5.3 研究现状总结第30页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0-35页
        1.6.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6.2 研究方法第31-33页
        1.6.3 技术路线第33-35页
2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的理论内涵与现状问题第35-51页
    2.1 地质生态学的理论内涵第35-37页
        2.1.1 地质生态学的理论渊源第35页
        2.1.2 地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第35-36页
        2.1.3 地质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第36-37页
    2.2 地质生态环境的理论内涵第37-40页
        2.2.1 地质生态环境的分类第37-39页
        2.2.2 地质生态环境的特征第39-40页
    2.3 地质生态环境与山地城镇规划的关系第40-44页
        2.3.1 山地城镇规划的特殊性第40-41页
        2.3.2 地质生态环境对山地城镇规划的影响第41-44页
        2.3.3 山地城镇规划引入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的必要性第44页
    2.4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问题第44-50页
        2.4.1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相对易发生第44-47页
        2.4.2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第47-49页
        2.4.3 人工环境:不合理建设活动存在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构建第51-75页
    3.1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思路第51-58页
        3.1.1 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相关案例方法借鉴第51-56页
        3.1.2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思路提出第56-58页
    3.2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第58-68页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58页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第58-66页
        3.2.3 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第66-68页
    3.3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技术方法第68-70页
        3.3.1 层次分析法第68-69页
        3.3.2 多要素加权评价法第69页
        3.3.3 GIS空间分析法第69-70页
    3.4 山地城镇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具体步骤第70-73页
        3.4.1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第70-72页
        3.4.2 评价单元的整体划分第72页
        3.4.3 评价指标的加权叠加第72-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4 重庆市开州区地质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第75-131页
    4.1 重庆市开州区概况第75-80页
        4.1.1 研究范围与区位关系第75-76页
        4.1.2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第76-77页
        4.1.3 人口规模与城镇体系第77-79页
        4.1.4 资源调查与数据登录第79-80页
    4.2 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第80-91页
        4.2.1 地形地貌第80-84页
        4.2.2 地质构造第84-89页
        4.2.3 权重计算第89-91页
    4.3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第91-111页
        4.3.1 水文环境第91-99页
        4.3.2 气候环境第99-101页
        4.3.3 土壤环境第101-104页
        4.3.4 生物多样性第104-106页
        4.3.5 非建设用地第106-109页
        4.3.6 权重计算第109-111页
    4.4 人工环境调查与分析第111-119页
        4.4.1 建设用地第111-112页
        4.4.2 现状居民点第112-114页
        4.4.3 道路交通第114-116页
        4.4.4 基础设施第116-117页
        4.4.5 权重计算第117-119页
    4.5 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第119-130页
        4.5.1 指标加权叠加第119-127页
        4.5.2 指标综合评价第127页
        4.5.3 评价结果分析第127-130页
    4.6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5 重庆市开州区适应地质生态环境的规划应对第131-153页
    5.1 地质环境:城镇地质问题的有效规避第131-136页
        5.1.1 地貌适应性的城乡用地调整第131-133页
        5.1.2 地灾影响区的建设活动规避第133-136页
    5.2 生态环境:城镇生态网络的格局构建第136-144页
        5.2.1 生态要素的识别第136-140页
        5.2.2 生态格局的构建第140-142页
        5.2.3 生态问题的治理第142-144页
    5.3 人工环境:城镇建设活动的合理管控第144-151页
        5.3.1 城镇建设规模的有序控制第144-146页
        5.3.2 城镇体系结构的适应调整第146-150页
        5.3.3 地质生态管理机制的建立第150-151页
    5.4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6 结语第153-155页
    6.1 主要结论总结第153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53-154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5页
附录第165-177页
    A.附表第165-177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价值评价的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下一篇: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