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城市转型,产业更替成为必要历程 | 第14页 |
1.1.2 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 | 第14-15页 |
1.1.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工作的不足 | 第15页 |
1.1.4 重庆工业遗产认定及保护的迫切性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重庆都市区 | 第16-17页 |
1.3.2 价值评价 | 第17页 |
1.3.3 工业遗产 | 第17-18页 |
1.3.4 城市更新 | 第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国外研究 | 第18-19页 |
1.4.2 国内研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的现状研究及保护困境 | 第24-38页 |
2.1 重庆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 第24-26页 |
2.1.1 工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第24-25页 |
2.1.2 城市化发展促使产业更替 | 第25-26页 |
2.2 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现状 | 第26-34页 |
2.2.1 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 | 第27-28页 |
2.2.2 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保存现状 | 第28-32页 |
2.2.3 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 第32-34页 |
2.3 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困境 | 第34-36页 |
2.3.1 工业遗产进行普查时缺乏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 | 第34-35页 |
2.3.2 工业遗产的保护倾向于主观判断而缺乏理性思考 | 第35页 |
2.3.3 工业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价体系应用性不强 | 第35-36页 |
2.3.4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缺乏针对性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基于价值评价的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38-60页 |
3.1 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38-48页 |
3.1.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38-43页 |
3.1.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43-48页 |
3.1.3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48页 |
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48-54页 |
3.2.1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48-52页 |
3.2.2 我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相关理论与研究 | 第52-54页 |
3.2.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发展趋势 | 第54页 |
3.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58页 |
3.3.1 工业遗产价值的认定与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54-56页 |
3.3.2 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 第60-84页 |
4.1 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 第60-69页 |
4.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60-63页 |
4.1.2 因子权重系数计算 | 第63-68页 |
4.1.3 因子权重计算结果 | 第68-69页 |
4.2 评价指标释义与评价标准 | 第69-79页 |
4.2.1 本体价值评价 | 第69-75页 |
4.2.2 再利用价值评价 | 第75-79页 |
4.3 评价结果计算及工业遗产分类 | 第79-83页 |
4.3.1 价值评价的结果计算 | 第80-82页 |
4.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结果分类 | 第82-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基于价值评价的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分类保护方法 | 第84-130页 |
5.1 整体保护: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 | 第84-100页 |
5.1.1 加强厂区风貌的保护与修复 | 第85-91页 |
5.1.2 纳入城市现有法规体系 | 第91-95页 |
5.1.3 倡导融入城市发展的再利用模式 | 第95-96页 |
5.1.4 保护案例——重庆特钢厂 | 第96-100页 |
5.2 片区更新: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 | 第100-111页 |
5.2.1 加强建筑肌理的保护与修复 | 第100-102页 |
5.2.2 完善工业建筑的分级与保护 | 第102-106页 |
5.2.3 提倡多样化的再利用模式 | 第106-108页 |
5.2.4 保护案例——重庆黄锡滋产业建筑群 | 第108-111页 |
5.3 点式保护: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 | 第111-120页 |
5.3.1 完善特色元素的保护 | 第111-116页 |
5.3.2 提倡活态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 第116-119页 |
5.3.3 保护案例——顺昌铁厂 | 第119-120页 |
5.4 致力传承:非物质保护类工业遗产 | 第120-127页 |
5.4.1 传承多样的非物质文化 | 第123-124页 |
5.4.2 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利用模式 | 第124-126页 |
5.4.3 保护案例——重庆森昌泰、森昌正火柴厂 | 第126-12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7-130页 |
6 结语 | 第130-132页 |
6.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0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附录 | 第140-162页 |
A.附表 | 第140-162页 |
附表1:工业遗产整体价值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140-144页 |
附表2:重庆开埠建市时期主要企业统计 | 第144-145页 |
附表3:重庆抗战陪都时期主要企业统计 | 第145-146页 |
附表4:重庆“一五”、“二五”时期主要企业统计 | 第146-147页 |
附表5:重庆“三线”建设时期主要企业统计 | 第147-148页 |
附表6:重庆市都市区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统计 | 第148-150页 |
附表7:重庆都市区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统计 | 第150-161页 |
附表8:重庆都市区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统计 | 第161页 |
附表9:重庆都市区非物质保护类工业遗产统计 | 第161-162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