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新型聚酰亚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7页
    1.1 PI的简介第15-29页
        1.1.1 PI的结构第15页
        1.1.2 PI的性能第15-17页
            1.1.2.1 PI的耐热性能第16页
            1.1.2.2 PI的耐低温性能第16页
            1.1.2.3 PI的机械性能第16页
            1.1.2.4 PI的耐辐照性能第16页
            1.1.2.5 PI的化学稳定性第16-17页
            1.1.2.6 PI的尺寸稳定性第17页
            1.1.2.7 PI的生物医用性能第17页
            1.1.2.8 PI的介电性能第17页
        1.1.3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第17-20页
            1.1.3.1 聚合过程中形成酰亚胺环第18-19页
            1.1.3.2 含有酰亚胺环的单体制备PI第19-20页
        1.1.4 PI的应用第20-21页
        1.1.5 超支化聚酰亚胺第21-29页
            1.1.5.1 “AB_2型”路线制备HBPI第22-23页
            1.1.5.2 “A_2+B_3”路线制备HBPI第23-27页
            1.1.5.3 “A_2B'B_2”路线制备聚酰亚胺第27-29页
    1.2 沸石的简介第29-33页
        1.2.1 人工沸石/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第30-33页
    1.3 天然黑色素的简介第33-35页
        1.3.1 天然黑色素/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介绍第34-35页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35-37页
第2章 新型无规共聚聚酰亚胺/氨基改性MEL50型沸石杂化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7-52页
    2.1 前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2页
        2.2.1 实验药品第38-39页
        2.2.2 共聚含氟聚酰亚胺/MEL50型沸石(co-FPI/MEL50)杂化薄膜的制备第39-42页
            2.2.2.1 MEL50型沸石的合成第39-40页
            2.2.2.2 MEL50型沸石的表面改性第40页
            2.2.2.3 co-FPI/MEL50杂化薄膜的制备第40-42页
    2.3 测试与表征第4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2.4.1 MEL50型沸石的表面改性研究第42-45页
        2.4.2 co-FPI/MEL50杂化薄膜的性能研究第45-50页
            2.4.2.1 结构和形貌分析第45-46页
            2.4.2.2 热性能第46-48页
            2.4.2.3 光学性能第48-49页
            2.4.2.4 介电常数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3章 可调控的分子链结构和纯硅沸石对含氟无规共聚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及研究第52-76页
    3.1 前言第52-53页
    3.2 实验部分第53-58页
        3.2.1 实验药品第53-54页
        3.2.2 纯硅沸石(PSZN)的合成第54-55页
        3.2.3 纯硅沸石(PSZN)的表面修饰第55页
        3.2.4 合成具有不同链结构的含氟聚酰亚胺第55-56页
        3.2.5 制备PI/PSZN共混膜和PI/APSZN复合膜第56-58页
        3.2.6 PI膜和PI/APSZN复合膜的紫外遮蔽测试第58页
    3.3 测试与表征第5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8-74页
        3.4.1 PSZN和APSZN的表征第58-62页
        3.4.2 纯PI膜,PI/PSZN共混膜和PI/APSZN复合膜的表征第62-74页
            3.4.2.1 结构分析第62-64页
            3.4.2.2 热性能第64-65页
            3.4.2.3 机械性能第65-69页
            3.4.2.4 光学性能第69-70页
            3.4.2.5 PI膜和PI/APSZN膜的紫外遮蔽性能第70-72页
            3.4.2.6 吸水率(WA)和表面接触角(WSCA)第72-73页
            3.4.2.7 介电常数第73-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4章 新型含氟聚酰亚胺/氨基改性的天然黑色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第76-96页
    4.1 前言第76-78页
    4.2 实验部分第78-81页
        4.2.1 乌贼黑色素(SE)的提取第78页
        4.2.2 氨基改性的乌贼黑色素(ASE)的制备第78-79页
        4.2.3 PI/AS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79-80页
        4.2.4 PI/ASE纳米复合材料的紫外遮蔽测试第80-81页
    4.3 测试与表征第8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1-95页
        4.4.1 SE的表征和改性第81-85页
        4.4.2 PI/ASE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第85页
        4.4.3 结构分析第85-86页
        4.4.4 机械性能第86-89页
        4.4.5 热性能第89-92页
        4.4.6 光学性能第92-93页
        4.4.7 紫外遮蔽性能第93-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5章 新型含氟超支化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第96-115页
    5.1 前言第96-97页
    5.2 实验部分第97-100页
        5.2.1 含氟三胺单体的合成第97-99页
            5.2.1.1 4-(2-三氟甲基-5-硝基苯氧基)-苯乙酮(TFNPAP)的合成第97-98页
            5.2.1.2 1,3,5-三(4-(2-三氟甲基-4-硝基苯氧基)苯基)苯(TTFNPOPB)第98页
            5.2.1.3 1,3,5-三(4-(2-三氟甲基-4-氨基苯氧基)苯基)苯(TTFAPOPB)第98-99页
        5.2.2 含氟超支化聚酰亚胺(FHBPIs)的制备第99页
            5.2.2.1 氨基封端的含氟超支化聚酰亚胺(AM-FHBPIs)的制备第99页
            5.2.2.2 酐基封端的含氟超支化聚酰亚胺(AD-FHBPIs)的制备第99页
        5.2.3 含氟超支化聚酰亚胺(FHBPIs)的紫外遮蔽测试第99-100页
    5.3 测试与表征第100-10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02-114页
        5.4.1 含氟三胺单体的合成第102-104页
        5.4.2 FHBPIs的制备第104页
        5.4.3 FHBPIs的结构和形态学表征第104-105页
        5.4.4 FHBPIs的溶解性第105-106页
        5.4.5 FHBPIs的热性能第106-108页
        5.4.6 FHBPIs的机械性能第108-109页
        5.4.7 FHBPIs的光学性能第109-110页
        5.4.8 FHBPIs的紫外遮蔽性能第110-112页
        5.4.9 FHBPIs的介电常数第112-113页
        5.4.10 FHBPIs的重均分子量(M_w)、吸水率(WA)和表面接触角(SCA)第113-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2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子地台东南缘新元古代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意义
下一篇:纳米银对土壤氮素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