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9-20页 |
1.3 思路、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卫生监督 | 第23页 |
2.1.2 卫生监督机构 | 第23-24页 |
2.1.3 卫生监督的分类 | 第24页 |
2.1.4 卫生监督的特征 | 第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政府监管理论 | 第24-26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3 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问题分析 | 第27-43页 |
3.1 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 第27-32页 |
3.1.1 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3.1.2 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的特殊性 | 第31-32页 |
3.2 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面临的问题 | 第32-39页 |
3.2.1 人力资源状况不能适应机构改革要求 | 第33-35页 |
3.2.2 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实效有待增强 | 第35-36页 |
3.2.3 卫生监督机构与上级部门对接不够顺畅 | 第36-37页 |
3.2.4 医疗卫生监管浮于表面 | 第37-38页 |
3.2.5 食品安全监管还需强化力量 | 第38页 |
3.2.6 “先照后证”带来监管难度增大 | 第38-39页 |
3.3 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3.3.1 法律法规等政策因素 | 第39页 |
3.3.2 人力资源结构等因素 | 第39-41页 |
3.3.3 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 | 第41-43页 |
4 国外卫生监督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43-47页 |
4.1 健全完善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 | 第43-44页 |
4.2 准确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定位 | 第44页 |
4.3 充足配备的卫生监督人员队伍 | 第44-45页 |
4.4 职责分明的卫生监督机构职能 | 第45-47页 |
5 优化常熟市卫生监督机构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6页 |
5.1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更新 | 第47-49页 |
5.1.1 依靠地方政策优化执法环境 | 第47-48页 |
5.1.2 强化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 | 第48页 |
5.1.3 健全追责体系建设 | 第48-49页 |
5.2 强化人才资源建设支撑 | 第49-50页 |
5.2.1 根据职能申请扩编 | 第49页 |
5.2.2 建立卫生监督专家库 | 第49-50页 |
5.2.3 增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 第50页 |
5.2.4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 第50页 |
5.3 厘清卫生监督机构定位 | 第50-52页 |
5.3.1 顺应机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 | 第50-51页 |
5.3.2 推进镇域综合执法,执法权力下沉 | 第51页 |
5.3.3 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三定”方案 | 第51-52页 |
5.4 推进执法资源合理配置 | 第52-53页 |
5.4.1 优化综合执法机构设置 | 第52页 |
5.4.2 发挥卫生系统人才优势 | 第52-53页 |
5.5 不断优化监管执法方式 | 第53-54页 |
5.5.1 强化执法规范建设 | 第53页 |
5.5.2 推进“信用+监管”模式 | 第53页 |
5.5.3 多方联动促进信息互通 | 第53-54页 |
5.6 优化工作考评激励体系 | 第54-56页 |
5.6.1 明确目标,激励补贴 | 第54页 |
5.6.2 奖励发展,完善考评 | 第54-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56-57页 |
6.3 下阶段研究应用计划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