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1 绪论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页
    1.2 研究问题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9页
        1.4.2 调查研究法第19页
        1.4.3 案例研究法第19-20页
    1.5 研究文献综述第20-28页
        1.5.1 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第20-23页
        1.5.2 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综述第23-26页
        1.5.3 翻转课堂下微课的研究综述第26-28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第28-33页
    2.1 相关研究理论第28-30页
        2.1.1 认知心理学理论第28页
        2.1.2 建构主义理论第28-29页
        2.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29页
        2.1.4 混合学习理论第29-30页
    2.2 重要概念界定第30-33页
        2.2.1 翻转课堂第30页
        2.2.2 微视频第30-31页
        2.2.3 微型课程第31页
        2.2.4 微课与微课程第31-33页
3 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第33-49页
    3.1 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现状第33-34页
    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第34-36页
    3.3 教学设计原则第36-38页
        3.3.1 完整性原则第36页
        3.3.2 资源多样性原则第36页
        3.3.3 有效、高效原则第36-37页
        3.3.4 个性化教与学原则第37-38页
    3.4 教学设计环节分析第38-46页
        3.4.1 学习者分析第38页
        3.4.2 教学目标设计第38-40页
        3.4.3 学习资源设计第40-41页
        3.4.4 教学活动设计第41-45页
        3.4.5 教学评价设计第45-46页
    3.5 翻转课堂中微课应用及录制方法第46-49页
        3.5.1 录屏软件扣屏技术第46-47页
        3.5.2 采用摄像技术第47页
        3.5.3 以PPT、Flash转换格式的制作技术第47-49页
4 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学语文阅读课案例设计及实践第49-80页
    4.1 中学语文阅读课学习平台的建构第49-56页
        4.1.1 学习平台总体结构第49-53页
        4.1.2 课程内容技术设计第53-54页
        4.1.3 课程管理与使用人员设计第54-56页
    4.2 《<论语>十则》文言文阅读课设计与实施第56-67页
        4.2.1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56-63页
        4.2.2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第63-67页
    4.3 《看云识天气》现代文阅读课设计与实施第67-80页
        4.3.1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第67-75页
        4.3.2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第75-80页
5 翻转式语文阅读课微课教学效果调研及思考第80-94页
    5.1 调研对象第80页
    5.2 调研问卷设计第80页
    5.3 调研结果分析第80-86页
        5.3.1 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认可度第80-82页
        5.3.2 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第82-83页
        5.3.3 学习能力提升第83-86页
    5.4 访谈结果分析第86-89页
        5.4.1 学生访谈记录第86-88页
        5.4.2 学生访谈结果第88页
        5.4.3 教师访谈结果第88-89页
    5.5 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与对策第89-94页
        5.5.1 建构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进一步优化学习平台第89页
        5.5.2 建设优质微课资源,实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融合第89-90页
        5.5.3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有效开展多元化教学第90-91页
        5.5.4 强化学习过程监控,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第91-92页
        5.5.5 促进师生、生生间共建众享与协同互助第92页
        5.5.6 进一步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第92-94页
6 结语第94-96页
    6.1 研究结论第94页
    6.2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附录第99-103页
攻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α,k)-匿名隐私保护算法研究
下一篇:医用梯度复合HA/TiN涂层的制备与表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