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机车理论论文--机车试验论文

牵引杆球铰三向疲劳试验装置的研制与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4页
        1.2.1 球铰疲劳破坏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疲劳试验装置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目标第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牵引杆球铰疲劳试验基础第16-25页
    2.1 疲劳破坏的特征及过程第16-18页
        2.1.1 疲劳破坏过程第16页
        2.1.2 疲劳破坏的特征第16-18页
    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第18-20页
    2.3 牵引杆球铰的工况及疲劳破坏第20-22页
        2.3.1 牵引杆球铰疲劳破坏的影响因素第20-21页
        2.3.2 牵引杆球铰的工况及产品参数第21-22页
    2.4 疲劳实验装置设计参数第22-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疲劳试验装置的设计第25-43页
    3.1 疲劳试验装置的整体设计第25-26页
    3.2 扭转加载机构设计第26-30页
        3.2.1 扭转加载机构原理分析第26-28页
        3.2.2 扭矩加载结构设计第28-30页
    3.3 偏转加载机构设计第30-33页
    3.4 扭转角与偏转角的预压及匹配关系第33-36页
        3.4.1 扭矩角与偏转角预压的原理分析第33页
        3.4.2 扭矩角与偏转角预压的设计计算第33-35页
        3.4.3 扭矩角与偏转角的匹配关系第35-36页
    3.5 径向加载机构的设计第36-39页
        3.5.1 径向加载装置的原理分析第36页
        3.5.2 径向加载机构的受力分析第36-37页
        3.5.3 球铰夹具的设计第37-39页
    3.6 扭转载荷和偏转载荷的测量第39-41页
        3.6.1 扭矩载荷的测量第40-41页
        3.6.2 偏转载荷的测量第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疲劳试验装置的建模与仿真第43-56页
    4.1 虚拟样机的建模第43-44页
    4.2 虚拟样机的运动仿真第44-46页
        4.2.1 定义连杆第44页
        4.2.2 添加运动副和驱动第44-45页
        4.2.3 解算方案与后处理第45-46页
    4.3 疲劳试验装置的有限元仿真第46-52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处理与材料的添加第47-48页
        4.3.2 有限元模型网格的划分第48-49页
        4.3.3 定义约束和边界条件第49-50页
        4.3.4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第50-52页
    4.4 疲劳试验装置的疲劳仿真第52-55页
        4.4.1 导入有限元分析结果第53页
        4.4.2 调用五框图模块第53-54页
        4.4.3 仿真结果第54-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疲劳试验装置的研制及试验分析第56-61页
    5.1 牵引杆球铰三向疲劳试验装置的试制第56页
    5.2 牵引杆球铰的静刚度实验第56-59页
        5.2.1 牵引杆球铰静刚度实验方案第57页
        5.2.2 实验要求及设备第57-58页
        5.2.3 牵引杆球铰静刚度实验过程及结果第58-59页
    5.3 牵引杆球铰的疲劳实验第59-60页
        5.3.1 牵引杆球铰的装夹第59页
        5.3.2 牵引杆球铰三向疲劳试验结果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总结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7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上运动站超视距侦察定位技术研究
下一篇:U75V钢轨损伤免预热焊接修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