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15-17页 |
1.5.1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7-21页 |
2.1 贫困的概念 | 第17页 |
2.2 金融扶贫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2.2.1 金融扶贫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金融扶贫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 “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的含义 | 第18-19页 |
2.4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4.1 初始禀赋缺乏致贫理论 | 第19页 |
2.4.2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第19-20页 |
2.4.3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0页 |
2.4.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0-21页 |
3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运行现状 | 第21-29页 |
3.1 隆化县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域 | 第21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21-22页 |
3.1.3 经济状况 | 第22页 |
3.2 隆化县贫困现状及主要扶贫模式 | 第22-26页 |
3.2.1 隆化县的贫困现状 | 第22-23页 |
3.2.2 隆化县贫困成因分析 | 第23-25页 |
3.2.3 隆化县扶贫主要模式 | 第25-26页 |
3.3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现状 | 第26-29页 |
3.3.1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实施的背景和现状 | 第26页 |
3.3.2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扶贫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 第26-27页 |
3.3.3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的主要保障机制 | 第27-29页 |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40页 |
4.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9页 |
4.2 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第29-33页 |
4.2.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30页 |
4.2.2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0-33页 |
4.3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33-40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3.2 权重的确定 | 第33-40页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AHP)的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 | 第40-48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AHP) | 第40页 |
5.2 基于AHP的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过程 | 第40-41页 |
5.3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结果 | 第41-45页 |
5.4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5.4.1 对投入指标的评价 | 第45-46页 |
5.4.2 对产出指标的评价 | 第46-47页 |
5.5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6 提高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48-50页 |
6.1 加大撬动社会扶贫资金的力度,壮大资金池 | 第48页 |
6.2 增加金融机构参与的数量,提高贫困户贷款覆盖率 | 第48页 |
6.3 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保险机制,吸引更多保险机构参与 | 第48页 |
6.4 提高贫困村文化教育水平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 第48-49页 |
6.5 提升农户的文化素质和金融素质,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 第49页 |
6.6 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 | 第49-50页 |
7 研究与展望 | 第50-5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1:关于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调查问卷 | 第54-57页 |
附录2:关于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绩效评级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 第57-5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2页 |